从今年伊始,国家就密集出台政策,旨在“雄起”消费,为消费注入动力。
2019年1月,发改委发文《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通过汽车托底,稳住城镇基本盘,拉高农村盘,试图稳住盘口。可惜,汽车没能实现重任完成托底,引发下半年消费政策加码。
2019年6月,国办出手《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意图通过汽车、家电、消费电子三驾马车,进行以点带面,拉抬全局。
2019年7月,国办加码《建立完善促进消费体质机制》,促进消费统筹协调,想要建立联动机制。
2019年8月,国办继续加码《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攻击重点转向消费惠民,同时,想要利用延时消费,打出夜间经济牌,拉抬消费指数。
2019年8月,国办再度出手《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除了继续护盘汽车消费;同时,深入社区挖掘需求;重点是促进流通新业态发展。
2019年8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部门推动流通创新发展,优化消费环境。
政策护盘,刺激消费,让便利店能够卖药,夜消费拉动能力提升,还有社区商业的勃兴等等,拉动内需的消费已经迎来了上升期。
8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意见》,其中,意见第4条“加快连锁便利店发展”项明确指出,“开展简化烟草、乙类非处方药经营审批手续试点。”
据悉,便利店卖药法律上并无禁令,早在1999年6月出台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里就指出,“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其它商业企业可以零售乙类非处方药。”
但是,由于药品零售企业审批的特殊性,也就直接将一批非药品零售企业挡在门外。比如:过去一家便利店要增加售药业务,就必须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单单这两张证书所需材料及审批时间就能让一般企业不敢审批。
如今,国务院发文要求开展乙类非处方药经营审批手续试点,这也意味着国家打算进一步放开便利店的经营范围,为更多群众购药提供方便。
去年10月份,北京市商务委联合七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连锁便利店可按有关标准申请零售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申请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的可由企业总部统一配备质量管理人员。”
同年12月1日,北京首家便利店(位于工体东路的京客隆便利店)开始卖药。对此,朝阳区食药监局还举行了一个不一样的《药品经营许可证》授发仪式,对外正式宣告试点工作。
▲ 朝阳区食药监和商委为便利店负责人发证
正因如此,便利店售药业务一发不可收,在京客隆之后,物美、苏宁、屈臣氏等纷纷布局售药。
截至6月12日,北京市已有26家便利店布局售药业务,其中,物美17家、苏宁3家、屈臣氏2家、京客隆4家。物美其集团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他们计划在5月底,再开10家可“售药”的物美便利店,6月底开到50家,涉及海淀、丰台、石景山、东城、西城等区。
夜间经济的氛围正逐渐蔓延,甚至被称为城市的“第二时空”。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6.3%,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而以服务消费为主要内容的“夜经济”在城市GDP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加大,京、沪、穗、深等城市的夜间消费甚至约占全天消费额的一半,并还在逐步上升。
▲ 夜游花费数据图
同时,夜经济也拉动了众多夜间衍生消费商品的销售,面膜、睡衣、啤酒、速食和耳塞等商品成为下单量排名前五的商品,而助眠精油、助眠灯、睡眠喷雾等商品的下单量则取得了高速增长,“熬最深的夜,购买最贵的商品”,说明消费者在享受夜生活之后会选择购买补偿类的商品,让自己在第二天能够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生活工作当中。
无人超市数据则显示,受员工就餐、上下班影响,办公区销售波动性较为明显,西安大雁塔等知名景区周围19:00-22:00销售表现活跃,商业区14:00-17:00销售表现最为活跃。从白天与夜间商品消费角度来看,办公区的肉干肉脯夜间需求量高于白天,而景区和商业区则是啤酒的夜间需求量高于白天,总体上饮料、休闲零食均为各店面夜间销售表现较好的品类,办公区偏好鲜食类、景区偏好饮用水、商业区则偏好饼干糕点。
智联招聘与美团点评近日合作发布了《2019年中国白领夜间消费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四成白领一天中的主要消费时间在夜晚,这给“夜间经济”“夜间消费”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市场潜力。
报告显示,82.8%的白领选择晚上宅在家中,只有5.2%的白领习惯于夜间外出娱乐度过休闲时光。尽管大多数白领宅在家中,但这丝毫不会阻挡他们夜间消费的步伐。
“互联网+生活服务”带来消费场景的不断拓展延伸,数据显示,点外卖、网上购物、游戏/直播充值等是这些白领主要的场景消费活动。
而对于选择夜间外出消费的白领来说,“出行便利程度”是影响他们夜生活质量的要素之首。“不仅要出得去门,还要回得了家”,在休闲放松之后,不在深夜被困街头是让白领们走出去休闲的基础。
为此,北京市商务局在今年7月9日发布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中,就提到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引导夜间体育消费新风尚、推出1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鼓励夜间延时经营、加强夜间经济风险防控工作等举措。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消费需求,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
随着近几年夜间娱乐项目的升级,白领们的活动已经不再只是吃饭泡吧,有潜力的新兴项目正在不断衍生。其中,有54.4%的白领看好独立电影院项目,52.7%白领的则看好深夜食堂和私厨。夜间展览、桌游、密室逃脱等项目也成为消费者想要体验的消费场景。
推动便利商业发展。
7月份,商务部决定在全国推进品牌连锁便利店建设工作。近年来我国便利店行业发展速度加快,商务部提出要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并将其纳入各地重要工作日程,提出发展目标可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设定,明确品牌企业和品牌连锁门店两个量化目标,体现便利店在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提升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主要发展任务包括优化便利店布局、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等。
▲ 多点便利店第92家店开业
此次《意见》将智能化、品牌化连锁便利店纳入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打造“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新建和改造一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打造便民消费圈。便利店作为最贴近居民生活的零售业态,是满足人们便利消费需求、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也是超市业态在社区场景的进一步延伸和对消费者的深层触达。受限于日益增长的房租、水电、人工成本等费用的不断攀升,便利店在城市CBD区域的布局空间趋于狭隘,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小型社区便利店,面向社区家庭用户, 重点涵盖生鲜品类,满足社区消费场景的基本需求,通过实现社区化的流量汇聚形成用户粘性。受数字化变革的影响,中国便利店在智能门店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快速发展,同时在供应链、自助支付和会员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数字化变革。
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意见》提出要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生产基地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农贸市场日渐冷清,而生鲜超市则逐渐崛起,生鲜产品是用户刚需,具有高毛利、高复购率、高黏性的特点。超市企业逐步扩大生鲜产品的销售占比,并完善控制生鲜产品的损耗率,致力于提升生鲜供应链的整体运转效率。超市企业的生鲜产品主要采用产地直采、基地直供模式,与原产地农副产品开展长期采购合作,同时通过自建生鲜加工中心、冷链存储中心、中央厨房等方式,提高公司生鲜加工及配送能力。与农户合作搭建生鲜冷链物流体系,一方面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生产基地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采购数量的提升给公司带来了商品资源优势,也能提升公司的供应链议价能力。
拓宽假日消费空间,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
随着居民出行意愿不断提升,假日消费逐渐成为旅游消费趋势中又一亮点。今年上半年春节、清明节、劳动节以及端午节的出行人次及旅游总收入较上年均有显着提升。从假日消费空间来看,短线国内游中,新一线城市成为增长新动力,贡献出行人次较高客源地及客单价。《意见》鼓励充分利用开放性公共空间,开设节假日步行街等常态化消费场所,组织开展特色促消费活动;并指出要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 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
当前夜间游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夜间消费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国内夜间总体消费金额、笔数分别达全日消费量的 28.5%、25.7%,其中,游客消费占比近三成。从夜间经济地域发展来看,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部分行业的夜间经济占比已经超过50%,对于二三线城市,随着居民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夜间经济也将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领域,有望逐渐发展为城市经济新增长点。从夜间消费主体来看,80、90后在夜间旅游消费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0.0%、19.8%,其中80后游客夜间消费最为活跃, 消费金额及笔数均占到所有游客的40%以上。夜间经济发展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游客资源优势,提升游客体验、加强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同时也能够带动本地消费,拉动城市经济发展。
有专家称:“雄起”的消费,为内生经济活跃,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起到了持续“提振”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