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交会一直是观点发布的舞台。在2005年上海住交会上,一些专家和开发商的嘴里蹦出2006年房价还要涨这一言论,还强调如果有人否认就是否认“中央的精神”,因为2006年是鼓励住宅消费年,“这是中央的精神”。
像“有人否认2006年房价还要涨就是否认‘中央的精神’”的狂话,也实在仅是一个笑话而已。而鼓励住宅消费,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提法,“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先生在2002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房地产业走势大型报告会上作演讲时说,国家计委已经提出要培育五大消费热点,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住房消费,其次是汽车、旅游、教育、信息资讯。”
没有人能否认中国住房消费需求强大,但也确实存在抑制消费的瓶颈问题。业内人士在看到形势大好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扩大住房消费的真正对象有哪些人群?对于城乡普通居民来说,消费收入比重已经达到70%以上。这部分人不管是面对住房商品化消费还是其他扩大内需举措,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扩大消费,就要从收入中上等的人群入手。而高涨的房价,已经透支了这部分新兴“中产阶层”人群手中的积蓄财富,使社会结构更趋于“金字塔型”而不是“橄榄型”,同时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财富积累有限,他们想买房也得掂量揣摩。再加上现在或即将必须支出的子女教育等消费亦耗资巨大,这些都进一步抑制了他们的消费冲动。
如果不是住房消费(或者再算上养老、医疗)的压力,其他方面的内需无疑会得到很大释放。例如笔者,工资收入算是不错,也想换个电脑、出去旅游,但是一考虑到房子的问题,就想还是能省就省吧。
笔者个人只是个例,不足为信,但有一份数据却可以佐证笔者的顾虑并非杞人忧天。据中国社科院刘建昌博士向媒体提供一组数据表明,中国许多大城市的居民家庭债务比率已经接近或超过100%。2003年,上海的家庭负债比例达到155%,北京为122%,已经迅速超越美国同期115%的水平。有专业人士称,如果这份数据没有太大水分的话,国人的“敢于提前消费”、“敢于花未来钱”的精神超过了美国人民。不过,在获得这个名声的背后,却付出了严重透支消费能力与消费信心的代价。
在许多发达国家,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将会通过财富效应而刺激消费。然而,我国对房地产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是低利率和其他投资工具缺乏而催生的储蓄需求与投资需求。由于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会继续大幅上升,许多家庭抑制其他消费,以积攒首付款和支付月供款。
长期以来,投资和外贸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消费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53%,较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就此,扩大住房消费的方向是没有错的,但扩大消费并不似拉动投资这般简单。归根结底,拉动投资将增加政府权益,而扩大消费则要求政府采取富民政策,把钱拿出来给大家花,是主动放权。这需要有关方面利用税收等经济杆杠实行“多予、少取、搞活”的富民政策,也需要地产商们懂得稳定房价、培育市场的重要性,少做些竭泽而渔的傻事。
在高涨的房价面前,1998年实行货币化分房后连续7年释放出来的爆发性住房需求,将有出现间歇性消费断层的可能。其他行业走过的路子已经告诉我们,“一阵疯”式的集中消费之后,接踵而至的往往是整个行业的长期低迷及行业利润的急剧摊薄。家电行业如此,手机行业如此,近年来与房地产并列为两大支柱的汽车行业也已先行显示出了同样的趋势,谁能保证房地产就能独善其身?
回到本文的开头,也许在某些专家和一些开发商看来,市场不过是任人揉捏的橡皮泥,要想捏成什么样子就捏成什么样子。可惜的是,市场对这种“形势一片好”的回答恐怕只有一个字——“怕”。消费者怕的不是别的,正是荷包实在“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