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邀请有著名企业家与行业领袖共同参与,就现在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生态之变和如何打造体验式商业地产等多方面对商业地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研究,搜狐焦点商业地产全程图文直播。
【时间】:2015年4月10日
【地点】: 上海元一希尔顿酒店
李亚鹏:文化艺术下的商业地产
北京中书投资控股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亚鹏
【李亚鹏】:去年有幸与张宝全先生长谈了一下午,今天再次听到他发言的时候,我在台下又有非常多新的体会,我建议大家把掌声再次给予张宝全先生!
确实我跟他今天虽然我们不熟,大概见过2—3次面,但是因为张宝全先生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我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同时在地产行业他又是我绝对的前辈,我对他内心当中是有一些格外的情愫在里面。非常感谢论坛我安排这样一次宣讲的机会,但是同时坦白讲我内心也是非常诚惶诚恐的,这绝对不是虚伪的客套,因为地产行业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接触它到今天不过是短短的5年时间,所以从这点上来讲,我相信在场每一位从业的年龄都比我更长,如果今天我有说得不到位的地方,也请各位前辈们多多包含,谢谢!
这个题目是王永平秘书长给我拟定的,当文化、艺术遇到地产。坦白讲这个命题有点像伪命题,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文化、艺术与地产没什么关联性。但是在今天这样的场合,在座的诸位都是做商业地产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场合当中,我想我们可以在历史长河发展的案例去解读它。为什么解读?现在行业的发展重心慢慢从住宅偏向商业,在互联网商业出现以后,大家都说体验式商业是唯一与互联网商业抗衡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探讨也是有一定的必要性。虽然在这个行业我只有5年的从业经历,但是在文化领域里,我从1990年到现在大概有25年的从业经验,所以今天试着从文化、艺术的角度,从感受体验的角度去分享我小小的感受。
文化、艺术商业地产的生态圈构建。我们先来看三张图,这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纽约的SOHO,在上个世纪60年代,兽皮艺术家开辟自己的天地,将文化艺术注入该地区。当时60年代的纽约SOHO,是纽约所有区域当中最落后的一片区域,但是今天在十年以前纽约SOHO的地价是纽约市最昂贵的地皮了。北京798,这个可以说是在过去的15年当中我生活的地方,所以我对它比较熟悉。它在2000年,我第一次进入798大概是在1999年,那个时候的租金是0.2元之内的租金,到今天大概是10块钱,甚至是主街道在16块钱左右。上海的田子坊,它发展的速度更快,大概不到12、13年的时间,在2000年左右,现在大家回顾它,说是陈逸飞最早入驻这个社区的,那个时候我也在上海拍戏,我也了解最早。我自己公司的一位同事当年就在这里面开过一个古董店,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最早2001年就在那儿开了一间很有文化氛围的小小的咖啡馆。我在2周前又去了田子坊,去了一个非主商业街上的院落当中的最拐角的牛杂店,月租金2万,大概日均每平是50块钱,有些区域已经是到了80块钱。拍完这三个项目,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很有幸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我跟798、跟田子坊进行工作的关系,我经历了他们的成长。
这三个项目有共性也有不同的区别。我想试着从这个角度分别一下,第一个他们的共性,他们不是开发商规划建设的,他们都是自然成长的。随着这个区域经济的提升、文化的发展,消费的提是自然增长的。我觉得在这样增长的项目当中,我们试着寻找他们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差异化在我眼里看来,当你进入798的时候依然可以看到一些画廊、文化活动,文化艺术的元素,在798存在的多一些。今天去田子坊没有人说它是文化艺术区,但是租金到了最高。这里面是什么呢?我试着描述一下,在2000年798因为租金便宜,文化和艺术的业态包括从业人员开始进入这个社区,当时它是在北京四环外,是旁边都是农田的地方,废弃的工厂。但是文化、艺术的从业者以及他们所能吸引到的最原点的人群,恰恰是我们社会当中有一定文化基础,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对周边人群的影响力,这是它的核心。所以当地一个文化原点注入进去以后,慢慢吸引了吸引有文化,喜欢消费的时尚人群或者是社会相对最前沿的人群也好,这些人群的影响力慢慢辐射出去,慢慢带来人流提升了租金。商业价值逐渐显现。798出现了餐饮等很多商业形式。但是随着租金的提升,文化和艺术的元素,这个社区最开始能成长的原动力慢慢又被排挤出去,因为价格提升,艺术家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租金。比如说纽约SOHO,最早是红灯区他们还入驻得起。然后等LV进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被驱逐出去了。举一个例子就是田子坊,我前几天逛了一个半小时,今天号称文化艺术元素的商业都已经非常少。任何事物的发展是有周期和归去的,因为文化动力推动人群增长,人群增长这个元素又被挤压掉。我想今天的田子坊在租金达到最顶峰的时候,当原动力被羁押出去的时候,它就变成和通常商业没有任何差异的商业,唯一的就是它今天的租金和人群是最高的,这也许意味着它的高点。今天我去观察它游客的比例,人群的构成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游客越来越多,这些其实不是最有价值的人群,今天为什么他们还能来?虽然没有文化艺术的商业业态,但是因为还有那样的一些人群,比如说坐在咖啡露天的国外的消费者,或者是一些时尚人群们,其实他们充当了文化元素。随着游客增加,比如说我们在丽江的项目,每年有2600万的游客,当游客量达到这个量的时候,最早发现丽江的人群,现在慢慢挤压到大理,随着人群到达,各种原动力还会慢慢流失。
经历过这样一些观察,我在2000年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因为我在丽江投资了文化旅游的演出。然后我跨界了,拿了一块土地在束河子旁边。坦白讲我之所以做这个事情,我绝对不是站在开发商的角度,因为我完全不懂地产。我最多是一个消费者,我买过很多房子。当时有一个最原始的想法,因为我看到的文化和艺术,文化和艺术是需要落脚的地方,就像商业一样是需要商业空间的。可是每次这些最有价值的人群拓展空间又随着商业被挤出去。既然我是文化的角度,我希望为艺术和文化找到长足的落脚点。也希望这样一个落脚之地为文化和商业艺术和地产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他们共融共生,而不是被挤压出去,而不是起到一个待定作用然后就被抛弃了。
并不是要做广告,因为涉及到文化艺术生态圈的构建。我难免介绍一下我们的中书控股。现在有一个新的词叫“互联网+”我记得施总补充了非常好的建议,我们说是文化艺术家,针对商业地产来讲。首先我想昨天虽然给我颁发了商业地产的创新奖,我在这儿强调一下中书投资不是传统意义的地产开发商,我们是一家文化艺术资源整合运营商。我们其实是为传统的地产开发商提供内容服务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内容服务,能够产生文化体验感的提升,增强客户黏性,从而提升商业价值。所以在座大部分是甲方,我们是乙方。先作一个简单介绍。作为文化艺术资源的整合运营商,我们整合了传统文化艺术家和当代文化艺术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以COART为品牌整合了很多,借助我过去25年的文化资源领域当中,我们整合了当代文化的艺术资源。右边我们以书院为核心品牌,整合了很多的传统文化的艺术资源。之后在过去几年,我们以合伙人方式迅速搭建我们的企业,我们旗下有艺术嘉年华、艺莲市集、网络科技、商业管理、青年艺术酒店,中国书院酒店、中国雅集产品贸易等。所有的行业,其实传统地产开发商和服务商,包括广告商、销售公司、规划营销策划公司等这样的一些公司,但是我想我们再提出一个除了传统的几类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以外,我们希望在文化体验、互联网升级上提供更多的内容。
主题先行、内容先行、营运先行,好像是让大家看惯了的词汇。我描述一下我过去的经历。2011年拿到土地我们开始做规划,规划的同时我们开始在我们的项目做了COART艺术嘉年华,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艺术节。中文名称叫“雪山艺术小镇”。刚刚做规划的时候,我们在地块的旁边束河古镇旁边做艺术节,包括诗歌、戏剧、美术、时尚发布,中国独立书店等,以每年春秋两季的速度办嘉年华。整合了大概20个门类的文化和艺术资源。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呢?我慢慢做这些解读。所以在曾经的三年当中,我身边的朋友看不懂,做文化的说你们在做什么?难道又在做公益吗?因为你也不卖门票,你们的收入怎么来?我旁边的做地产的朋友说你要不把项目卖给我得了,你还是去做文化。但是去年我们的样板区,去年的年中我们的样板区开放的时候,5000平米的样板区没有打算去销售的,但是在艺术节的第二天5000多平米大概均价在2万块钱的样板间在一天之内全部销售光,我想这来自于通过文化活动先聚集了它的品牌建设,完成它的品牌建设。这个大概是400有雪山书院酒店,然后是商业,商业面积大概是17万平米。有艺术中心、影院等,这是雪山书院酒店。
在我们体验、思考了前面三个案例以后,尤其是那个体验是过去恰巧在生活中真实经历的社区发展,带着这样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想能不能我们从开发的角度带着这样一些感受去规划一个项目,自然成长的社区通过10年、15年,能否通过我们的体验和思考之后,我们去规划这样的项目,把那些能够促进商业社区带来人流、提升商业价值的元素,主动规划性地注入以后,缩短商业地产的成熟期。通常一个成熟商业养成5—7年,但是能不能通过活动引流等等,增加人群黏性和消费,来缩短成熟期。我说前面有一个理想是为文化艺术找一块沃土,但是实施的时候,仅仅谈文化是不够的。商业目的是找到他们的共融,能够缩短这样一个商业成长的期。
说几个文化的点,第一个是艺术嘉年华,大概每次会邀请数百位艺术家。但是当中没有大家所熟知的明星,我觉得大牌的明星资源不需要整合,我们整合的是散落在民间,更有创新能力,在周围有实际影响力的资源。通过活动我们每次活动每次5天吸引15—20万的人流,因为我们在束河古镇没有自己的社区,实际上我们也没有办法销售门票,当然艺术节的举办除了我们给它支持方面,另外我们在文化旅游方面还有很强的运营能力,奥迪、红牛、联想都是我们的品牌赞助商,通过品牌赞助去化了它的成本。第二个未来在我们的社区去做亚洲最大的文创市集,因为场地有限,我们现在大概只有几千平米的样板区。所以5月1号开始在样板区会做100个摊位左右的市集。今年年底春节,我们大义区开街的时候,呈现300—500个左右的来自缅甸、越南、泰国、台湾、香港包括中国大陆的年轻人的文创市集,目前积累了接近1000家我们认为有价值的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们,我们也跟法国和英国的手作之美这样的机构对接,引入更多的资源。我们今天缺的只是空间。市集简单介绍一下,这是我们曾经举办的市集活动,从我们所有的文化艺术活动当中,我今天的评价是市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吸引人群的一种模式和方式。比如说我在过去这些年当中,我去也是一种考察,我去伦敦诺丁山包括洛杉矶南部的西班牙小镇,包括东京的北三道背后的一片,他们与我们之前举的三个例子很接近,都是因为文化元素子成长形成今天,诺丁山在欧洲是难以看到的一种景象,人山人海超过我们的王府井是不可想像的,我们通常想像的国外商业空间都不是这样的。所以市集是有一种巨大的对公众民众的吸引力。另外我们还有一个中国好机友资源,我们把中国好几十个城市的俱乐部,我们做了一个联盟,我们做平台的概念。用这样一个平台聚拢了中国的骑士们,我自己也是爱好者之一。
青年艺术家驻地计划。补充一下,刚才说到的艺术节未来就会以我们的项目为落脚点,为了迎合它的落地,我们构建了酒店和驻地。我觉得这是一种反向的,我们不先规划了空间,以疏间做什么,每次在PPT上我们要做中国最好的艺术画廊等等,最后你发现很多的梦想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因为我们有足够的财力可以做非常好的设计,非常大的建筑,但是当你内容往你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茫然了。那我说这样的社区在规划之前先把内容,因为文化和内容是我们的优势,而地产开发我们并不具备太多经验,所以我们是内容先行。比如说一个很小的细节青年艺术家驻地计划,在社区里面做了30家艺术工作室,非常小,一百平米。这个成本并布告,而且二楼是一个艺术家创作、生活的空间,50平米。一楼大概50—60平米,是一个商业空间。艺术家可以在这里创作和销售它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这些来自全世界年轻的艺术家成为社区的一个活生生的鲜活的文化元素,它又类似于是一个文化原点。我在这里多说一句,我自己原来是一个明星,请允许我这样说。但是也有政府跟我说李亚鹏,我送你一套房子。包括开发商,我在过去遇到过很多这样的经历,我说我不要,每次我都拒绝了。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一定是有你的诉求的。他说我没那么多的诉求,你只要每年来住一个月,我说书记,说实在的先我一年跟你一样我也就12个月,我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这样的赠与我是不能接受的。其实所谓的大牌明星,我认为对我们商业地产今天这个话题而言,我认为在品牌的招式性上有一个作用,但是对商业地产的运行持续推动上无法产生作用。殷一第一他无法在这儿待着,现在建筑师都抬出来做了,某个指明设计师,推动的是你跟折政府的关系,但是对市场而言,再知名的建筑师,在普通公众中,无法跟好声音进入第二轮的选手。而且我们的书院酒店的设计师也是请日本的著名设计师,我紧紧盯了3年,改了大概5稿,做了三年这样的设计,都快疯了,但是我们由此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这个艺术家计划是很小的元素,不是一件大事,在国外有很多的艺术院校,公益机构都有一个交换学生和交换艺术家,有些是在校,有些是年轻的艺术家,交换到世界各地去,找到对应的接受机构,但是目前中国没有这样的机构,我们是缺乏的。只有院校,院校接受过来就住在宿舍,我想一个外国人并不会对中国的宿舍感兴趣。然后我们的学生交换过来带到他们更具培养的地方,文化小镇或者是山区等,中国没有人做这样的事,这个成本几乎是零。我们有31个工作室,每个空间两个艺术家,每个人15天,我们可以做到720个来自全世界的鲜活的,请允许我把他们从商业地产的角度,把他当做一个道具,他是一个鲜活的,可以与客户提供艺术观赏的,有做意大利玻璃的,有做手工,有做画画的。很多的是与顾客有距离的,但是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机会。同时他们的产品在这里销售,我们所付出的成本将近3000平米的空间。实际上这3000平米的空间有1500是一层,我们可以通过销售,那个成本并不高,靠300、500块钱的画都可以把成本收回来。
再比如说很小的一个点,还是回归到主题一个商业文化生态圈的建立是需要非常多的点构成。是由丰满和立体的点构成。我们在社区设置了这样的游戏,可以把它理解成游戏。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社区可以参加不而是维克青年营计划,你可以报上你的专业是什么,特长是什么,比如说你是一个会计师,比如说你是一个设计师。比如说什么都不会,我就是有时间,我是一个60岁但是身体健康的老大爷,我们会把你分配到社区所有有需求的商家,比如说你是一个会计师,我们会把你分配到客栈为他提供3个小时的支配服务,提供财务咨询。比如说你是一个设计师,把你配到有设计指导的Logo设计的商家,比如说你是一个70岁的老大爷,但是身体健康,你穿上马甲去做交通和指路,当你付出之后,我们拿到商家给予的反馈,可以给你一个COART 币,可以用两个币换一杯咖啡,用5个币换一个住宿。这些消费品从何而来是所在园区的商家想做营销的资源拿出来共享,共建社区分享这样的。好象是说这个点与我们的商业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都是有关系的,这样貌似非常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现在社区还没有开,我们只是在艺术节期间,在青年人当中利用微博和微信推广这个布尔维什克计划,我们每年都有排队几百名大学生参加,我们只有三、五天的活动,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志愿者,我相信这个精神会成为一个符号,会成为社区的符号之一,对市场没有直接,但是有间接的强大的推动力。
再有一个点比如说麋鹿地涂,我们做了互联网社区的概念。我也听说万科要增加物业服务,从而提升卖房解决新的营收问题,我想与我们也是一样的思路。我们做了一个APP是一个游戏,它的本质上形式上就是游戏,通过这样一个麋鹿地涂,实际上我们营造了一个线下社区的实体空间,同时,我们利用实体空间的上方,墙Wifi设计了一个立体互联网这样的。这个游戏与我们整个社区是一致的。你在这个社区通常来逛,来参与吃饭,买一些旅游纪念品之外,或者有两、三个友人聊聊天之外,要推动更多的方式增加人们之间的交互性,从而产生消费,这是一个用意之一,所以到某一个节点,可以在虚拟空间领到一个任务,或者是寻找同类人,当进入社区的人员都会以年龄、性别、区域、喜好等方式分成类型。人们会在这儿寻找自己相同的人群,在过程中你可能会得到礼物,在某一个虚拟的空间你会找到跟你一个属相的人留的一杯咖啡。可以把商人加快的客栈、消费、餐饮放在这个平台上,既是一个推广平台也是所有进入商业社区人的交互平台,通过交互,通过艺术节、通过文化、通过品牌建设解决了把人流导入的问题。但是导入之后包括“布尔什维克青年营”也是一种,导入以后还要让人群滞留更长的时间,只有一个办法,让他们产生交互,人群与人群产生交互,人群与商家产生交互。包括商家与商家之间也会产生交互,从而产生新的消费。
我们还有一个小小的经验,这个可能不成熟,因为在今年春节才一期开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样板间的销售和举办的这些,样板区已经是全营业的状态,可能这点是一个小小的特例,我们不是卖一个空的商业空间。我们的空间四肢所以一天卖光,除了靠文化、商业品牌以外,每一个样板件已经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它不是我们的客户,是邀请的我们能喜欢的能够展示液态风貌的主任,让他来做。我们的餐厅不是摆设,是可以来吃,我们的咖啡馆可以喝咖啡和吃披萨,而且每个店的主人都很有趣。我们做了一个致青春的样本馆,然后有一个客户买了以后,然后同样的有5、6个客户说我要这个,我就要原封不动的,你卖给我。但是我们没想清楚这存不存在版权问题,因为之前的卖给客户了。这就说明文化和艺术跟商业还有一个联系,每个人不管是哪个财富阶层或者是不同的行业阶层,我想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和文化性生活都是向往的。但是坦白讲因为大家的差异化,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开出一家很可爱的客栈,很卡哇伊的咖啡厅,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我们多用一些心思,多做一些样板,而不是通常设计师做的豪华、高大上的整洁的商业空间,那种空间大家见得多了,你这种人性需求达不到内心的,它就像一个酒店的样板间能打动谁呢?如果给它更多样化的文化性的商业业态选择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定会有人喜欢这一块的。这也是张总说的你只是卖房子,还是卖了房子以外的更多的资源和运营在里面。
从我们的感受来讲,传统的商业消费结构是通过招商,我的商场必须要有高大上的品牌,知名的品牌,通过品牌提升客流。然后形成消费推生租金,提升物业价值。我想我们跟他们之间差异是什么。我们想在第一结构之外,再提供一个当代文化的的艺术行为,我们通过之前说的若干点,当年有机会也欢迎大家去丽江,欢迎明年年中左右,我们基本上的想法在社区都可以得到相对完整的呈现。希望通过刚才文化艺术生态圈的构建提升客流,从而创造更多的经营机会,而且增加客户之间的黏性,提升他的消费,从而提升我们的物业价值。
简单介绍一下,虽然这个不是商业地产。刚才我们讲了当代文化家,其实不是绝对。当代文化艺术家我们是用于商业地产,因为它更契合。我们做的传统文化家对应住宅。因为丽江是一个旅游项目,没有住宅板块,只有书院酒店的规划。但是我们在南京也规划了一个项目,跟政府开发商合作的项目。在那个里面我们做了书院住宅。我简单介绍一下,因为PPT就是一张纸,没有太多的。书院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在清朝末年,光绪变法废除了中国的书院,废除的时候中国有4700家书院。书院存在的同时也是有官学,官学就是科举考试,读八股文。为什么当时有考大学的学校存在,同时也有书院存在。我大概是在2010年确定了我要去做书院的时候,人生的方向以后,我开始做一点小小研究。书院其实是我们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它对民风、民俗甚至包括建筑、节气、祭祖学习等都是通过书院。中国现在也不过2000个县,大概在一百年前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所书院,但是因为政治和社会的原因消失了一百年,但是过去的10年左右我说几个数字。据我了解现在习大大委托我们的机构做中国书院的现状调查的白皮书,大概还没有完全形成我基本看过一下数字,北京市有一百多家书院,各种民意的,可能有些非常小。像我们书院是幼儿园,是做中西教育,下面做小学、中学。现在全国有两、三千家书院,也许有些是私人会所叫书院。总之惯以“书院”之名,在中国一直发展。文化一定是会复苏,政府大手一号要恢复传统文化,其实社会就像一个有机体,什么时候缺失了什么自己会有恢复力量。我们看到这一点,既然书院是我们几千年来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今天怎样把它和住宅连接在一起呢?在这之前我是一个住宅的消费者,我在买房子的时候同样会考虑什么是豪宅、地段、位置。第二品质,装修得够不够等。因为我常住在北京,好的地段没有了,没有可建的空间。我们能不能在地段和品质之外,再给地价赋予新的元素然后形成差异化?我们想做文化住宅,我们想做书院住宅。没有太多的图片,我们只是规划中,但是后台的资源我是具备的。
我简单描述一下,通常一个住宅小区都有一个会所,很多的会所都建得非常豪华,为了销售。销售的功能满足以后,会所的能力丧失了,因为没有能力运营他,要分租,但是因为你的地段不具备商业价值就会荒废。在书院项目中,通常我们的会所是要建一所书院,这所书院会以居住在这个社区的家庭为单位,以家庭当中的老人和孩子为主要对象,我们去输出传统文化的素质课程。所有的这些课程当中,其实是完成一个主题和核心,就是家庭的和谐文化。在原来的书院当中。我刚才说到祭祖、祭祀、成人礼所有的这些都是在书院完成。今天我们把这样一个文化空间重现在中国、重现在社区项目中。虽然没有具体的项目,我可以举过去考察过程中所接触的一个例子,大概几年前我在杭州,我的朋友知道那时候知道我在琢磨书院这件事。聊天当中他就提到杭州有一个项目是绿地还是绿城,一百多万平米。总经理是他的哥们,他说我带你去跟他聊一次,我们去了以后做了一些思想上的交流以后,他说亚鹏你想的这个事,因为我是做开发的,我们卖到第二期的时候,我知道这个项目很长,也很想在这个地方一直做下去所以我比较用心。我就在社区会所用一小块空间,他就带我过去看,我看到的是一个小孩放学以后游戏和做作业的空间,一个老人的社区讲堂。大概面积是会场的一半大,能坐一百多人。我看到的就是这么简单的三个空间。但是从第二期开始,我们的销售路径变了,而且销售的变在哪里?第一销售源变了,从大概比较高的新客户来自老客户,而老客户带新客户参观我们的文化服务空间,然后再到售楼处,基本上去的路上就谈房号、价钱的问题。当时南怀瑾老先生在的时候,我也去过他的太湖大讲堂。我作为一个开发的人,我已经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但是我坦白讲我特别认同理念,因为当初只有理念,今天也只有理念。跟你所想像的,和你所整合的内容和资源相比,我所做的只有1/10,但是在销售商我切实体会到了巨大回报。他们那个项目我去的时候已经做到90万平方米,太结束。他说将来有机会的话,我们现在也保持联系。如果有机会真的做书院住宅的时候,他说来我项目我们共同来做这件事。
整合资源还有一个是以书院为平台再介绍一个点,谁来向客户输出传统文化的素质课程呢?开发商是不具备这种资质。为了整合资源我个人捐资成立中国书院文化基金会,我们建了很多公益基金会,在大学、在昌平乡村做了一个。做公益的同时,聚集了中国最好的文化资源,比如说故宫博物院等一些大的文化机构,也是基金会理事单位。我们一方面整合了中国最好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住宅项目当中的书院或者是会所的平台,对接给我们的客户,我们分享了我们最好的资源给到我们的客户,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当然是在地段和品质之外的价值。这些图都是我们基金会公益书院的图片。
中书投资是一家文化产业资源整合 运营商,并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地产开商。我们更致力于成为地产行业的内容提供商,通过文化体验为地产项目提供价值倍增力,协助地产开发商以主题、文化、艺术内容及运营管理的综合性生活运营商进行转变。
耽误大家很多时间,其实讲得也并不是很全面和完备,但是我希望在未来我们有机会能够很荣幸地为在座各位的项目提供中书服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