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会员专区 >>详细内容  
轻资产绑定资本 阳光新业加速“蛇吞象” 
   2015-1-4   第一财经日报  

      2013年增持12个商业项目,资产总额约15.1亿元,今年又以20.2亿元的价格并购上海银河宾馆。近日,随着阳光新业股份有限公司(000608.SZ,下称“阳光新业”)部分并购项目割接,其商业地产并购模式再度引发业内关注。

  对此,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分析人士指出,在商业地产泡沫凸显、商业物业持有资金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并购商业项目加以运营,考验的是公司运用杠杆的熟练程度、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项目运营的实际能力。

  而在面对压力的同时,行业调整期,商业资产价格趋低,也为阳光新业的并购提供了“蛇吞象”的机会。

  大举并购

  阳光新业近日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参股子公司豪威投资已与大股东控股的两家公司完成了9家物业的股权交割手续。

  本报记者日前从阳光新业获悉,除上述9个物业外,还有3个物业正在办理交割,完成后,阳光新业将直接加间接持有天津北辰 90%股权、北京朝阳路物业68.5%股权、沈阳长青60.8%股权。

  这种密集的并购活动是从去年年底开始的。去年12月25日,阳光新业公告,其与豪威投资斥资约15.1亿元增持了12个商业项目,分布在北京、天津、沈阳、西安、郑州、石家庄等国内多个一二线城市,建筑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

  实际上,上述商业项目是2007年阳光新业与新加坡主权投资基金GIC斥资37亿元共同收购的“家世界”资产包的一部分。而除了此类对原有项目的增持,今年2月,阳光新业宣布以12.62亿元收购上海锦江集团旗下位于上海虹桥区中山路的银河宾馆主楼,随后在5月中旬又宣布以7.59亿元收购银河宾馆裙楼,至此,阳光新业在银河宾馆项目的总收购资金高达20.2亿元。

  这意味着,半年时间,阳光新业收购资产总额一举超过35亿元,这家2013年营业收入6.9亿元的公司的收购举动,也被业界冠以了“蛇吞象”的定义。

  对此,阳光新业董事会秘书李峻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阳光新业2006年确定了向商业地产转型的策略,彼时仅有西直门一个项目,从2007年开始该公司持有的资产数目增加。他坦言,目前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存在起伏,但公司的战略定位需要一定的持续性。

  1997年借壳上市的阳光新业,2006年与Reco Shine 公司签订战略投资协议,成为国内第一家引进国际战略投资的A 股上市地产公司。随后该公司又与三菱、麦格理合作开发项目,积累了一些海外资本和品牌资源。2007年至今,阳光股份(行情,问诊)在全国范围内持有和管理的项目中,80%以上都是通过收购再经营物业而来。

  媒体报道指出,银河宾馆项目中,阳光新业和中信信托组建了结构复杂的信托计划,银河宾馆主楼收购的首期付款,阳光新业的实际出资额仅1.5亿元。

  借助雄厚的国际资本孵化一批商业项目,当这些项目产生较好的效益可以退出时,就从大股东手里将这些成熟的资产包项目予以收购,增持股权比例,从而获得回报。对于这种特有的扩张模式,阳光新业总裁万林义此前对媒体表示,该模式最大优势在于项目改造周期会比较短,收购改造项目因其前身具有一定商业氛围,养商期相对较短,能够尽快地实现盈利。

  压力与机遇

  与境外资本合作,做杠杆撬动投资巨大的商业项目,持有运营,这在模式上顺应了国际上商业物业运营的规律。但不得不提的是,眼下的客观环境是,一方面商业地产供量大、同质化严重、泡沫开始显现,一方面零售行业整体疲软,此外,持有项目资金成本较高,并购项目时常面临产权问题,而国内REITS等政策配套也尚未成熟。

  以上因素对于通过并购持有、运营商业物业的公司而言,无疑都是压力。对此,李峻表示,近两年受商业地产行业环境、金融环境制约,持有商业实际上的确面临较高的资金成本。但他表示,阳光新业的具体运作方式是,通过境外平台公司,在境外筹集资金,通过股权来融资。因为出资额有限,在收购的资产中,阳光新业占股比例并不多,但是却达到了实际控制这部分资产的目的,这些资产的实际运营、管理等全部交由阳光新业。

  在李峻看来,中国的零售商业供给过剩、电商替代效应以及居民消费增长低于预期等均是事实,行业洗牌在所难免,而在这个背景下,企业的规模效应也将得到凸显。他认为,阳光新业管理项目34个,未来若继续实现扩张,将在行业调整中具有一定规模优势。

  对此,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对记者分析,重组并购一些优质商业资产,相对复杂的拿地开发方式而言,过程较短,对于有一些资金、缺乏开发经验的房企较为适合,但这同时要求企业有丰富的重组并购经验,要找到目前经营不好但相对优质的资产,并在法律层面严格把关,规避债权债务风险,还要在法人架构、股权结构上,提前为日后分拆上市做好相应的准备。否则,“这盘大棋没法下”。

  对于目前商业地产的泡沫现象,宋延庆认为,一方面是商业持有企业的压力,另外一方面亦是并购的机会。

  “商业物业还不算是不良资产,还没有泡沫到一塌糊涂,但一些中小民企出于压力往往选择将资产打折出售,在这个时候有运营能力的房企如果走资本运营路线,以较低的价格‘淘货’,捡到相对优质的商业物业,将来再打包上市实现退出,也未尝不可。”宋延庆说道。

  北京睿信致成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郝炬则对记者表示,轻资产结合资本的商业物业运营模式,在国内属于探索阶段,首先,国内资本对收益的要求偏向“快进快出”,对于商业而言周期未必够,其次,资本供方对风险的评估并没有完全体现在融资成本上,因此在融资上颇受挑战。此外,他还提到,目前国内配套的资本市场没有成熟,新的政策还没有有效的时间,能否有效地发挥海外资本平台的作用,对于阳光新业而言非常关键。

  但在郝炬看来,国内政策正逐步走向成熟,商业物业轻资产运营趋势是不可逆的,在部分区域同时间内大量综合体供应的背景下,下一步,国内商业地产竞争会更加激烈,将有3~5年整合期,而这个阶段的资产价格,将为参与并购的公司提供较好的机会点。

 

>> 活动专题 更多 >>
赴日创新商业考察团拜会使馆经商处
12月5日至10日,以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工作委员会会长王永平为团长的中国商业地产业界代表团赴日考察创新商业,考察...
 · 2023上半年全国商业地产行业形势分析会
 · 我会与华为合办“智慧商业创新发展研讨会”
 · 商业地产如何降本增效突破复苏困局
 · 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2022年会
 · 全国商业地产形势分析会举行
 · 中国(银川)创新商业发展论坛举行
 · 中国国际时装周"新时尚与新商业"论坛
 · 佐藤可士和上海平行展即将举办
 
>> 项目招商 更多 >>
 
 
运营管理:中商联盟(北京)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907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7000221 
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8号院三里屯SOHO办公B座1910室  电话:010-63940686  E-mail:msc51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