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详细内容  
2005年楼市商务地产十大事件回放及专业点评 
http://www.ccrea.com.cn   2005-12-8   楼市 

    转瞬间,一年将尽。回顾即将过去的2005年,节能利剑出鞘、商务部牵头对全国商业地产进行巡查、信托贷款“冰封”等,商务地产江湖可谓经历了风霜雪雨的考验。可喜的是,农业银行放松对商业地产开发的贷款;诸多海外基金纷纷抢滩中国,投资商务不动产。
   
    每一个事件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其或多或少都将对整个商务地产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在此,本文特邀业界权威人士总结2005年对商务地产影响较大的事件,并进行专业点评。
   
    Top1:节能利剑痛斩不节能公建
   
    时间:2005年7月1日
   
    事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
   
    门派:建设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事件回放:2005年7月1日,对于商业地产市场而言,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因为,由建设部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4年4月联合发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这一天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批准发布的第一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性国家标准。也正是因为如此,该事件才会名列十大事件榜首。 
   


    一直以来,我国公共建筑的能源浪费问题非常严重。有数据显示,我国公共建筑总面积约为45亿平方米,其中99%属于高能耗建筑。这一现状,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倡导和谐社会、集约型社会严重不符。在此前提下,公共建筑如何节能,便成为政府、建筑设计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在各界的关注下,2004年,《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顺势而生,并于2005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20世纪80年代初设计建成的公共建筑相比,全年供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的总能耗可减少50%。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意味着不节能建筑将遭痛击;意味着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必须符合相应要求,比如一般房间冬季温度应为20℃,夏季25℃,而大堂、过厅冬季温度是18℃,夏季室内外温差不大于10℃;意味着公共建筑每年可节约30公斤标准煤,节能900万吨。
   
    相关链接:
   
    政府突击检查不节能建筑
   
    7月23日,由副市长张茅带领的节能检查组在对北京市的公共建筑能耗情况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皇家大饭店存在空调温度过低、照明浪费严重以及冷冻泵漏水等问题,于是责令其立即进行节能整改。与此同时,由发改委组织的7路检查队伍,对140家政府机关、大型公共建筑和重点用能单位进行了检查,并向各单位宣传节能意识,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进行。
   
    行家点评:
   
    王永平:房地产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房地产开发中,公共建筑占有相当比例,且能源的浪费程度非常严重。《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在提倡节约型社会的新国策下出台并实施的。该标准的实施,对推动整个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技术进步有积极意义。
   
    公衍奎:能源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现在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节能早已成为舆论普遍关注的焦点,《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第一次将节能上升到制度高度,这对公共建筑能源节约必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然而,也必须看到,标准可以控制公共建筑建设、管理行为,但对能源的消费行为,仍然需要采用市场的规则解决:建筑能耗计价与价格调控、节能开发鼓励措施、甚至太阳能发电并网制度,等等,都需要决策当局认真考虑。节能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陆启浩:城市在不断的建设、发展与壮大,而能源的大量消耗与需求的不断扩张,这一矛盾也日渐突出,随着能源的日益匮乏,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能源紧缺问题也愈演愈烈。“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不单单是作为一个口号被提出,它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课题和目标,着眼我们的整个房地产建筑行业,再放眼全人类,建筑能源的节约势在必行。
   
    点滴节约,受用终身。
   
    Top2:商业地产开发贷款乍现拐点
   
    时间:2005年10月12日
   
    事件:《中国农业银行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发布
   
    门派:农业银行
   
    事件回放:近年,我国商业地产开发量急速膨胀,导致其空置率不断攀升。有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地产空置面积高达2878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1%,比商品房18%的空置率高出3个百分点。
   
    全国商业地产调查报告中指出:全国的商业地产开发所需资金5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基于此,在商业地产空置率居高不下的前提下,银行逐渐意识到商业地产市场的潜在风险,并不断收紧对商业地产开发贷款的发放。
   
    众所周知,商业地产开发所需资金量较大。2005年,在政府实施宏观调控,金融、土地双管齐下的前提下,使本来资金链吃紧的开发企业,再度陷入“资金饥渴”。如此一来,开发商不得不以分割出售回笼资金,项目的成功率亦随之降低。长此以往,像巨库、第五大道等失败案例必将再度重演。
   
    在此前景下,为了保障整个商业地产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商务部现已递交到国务院的全国商业地产调研报告中,明确提出两点建议,其中之一,即建议银行设立针对商业地产的中长期贷款新品种。
   
    此后不久,10月12日,农行总行下发《中国农业银行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将对商业地产发放贷款的年限,由原来的3~5年,延长到7~10年,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七个城市进行试点,开展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业务。
   
    在地产商资金极度饥荒,且各大银行对商业地产开发贷款冷眼旁观的前提下,农行的这种做法,对于整个商业地产而言无疑是一个信号,即意味着商业地产的融资渠道正在日益完善,一直受限的商业地产开发贷款或许将出现新的拐点。
   
    相关链接:
   
    东亚银行亦有商业抵押贷款业务
   
    2004年底,华远地产与沃尔玛签下了盈都大厦逾2万平方米商业面积15年加15年的租赁合同。然后拿着租约找到东亚银行北京分行,该行因享受CEPA优惠条件,成为第一家取得在京经营人民币业务资格的港资银行。东亚银行要求华远以商场作抵押,用租约产生的现金流计算贷款额度,以未来租金收益作为还款付息来源,向其发放了一笔长达7年的商业抵押贷款。:
   
    行家点评:
   
    王永平:农行此次推出新的金融产品,虽然只是个别银行的个别政策,并处于试点阶段。但其意义仍不能忽略。因为,这是一个信号,即意味着抑制商业物业分割出售,倡导租赁性物业的发展。如果此次试点成功,对推进商业地产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反则将影响其他银行对商业地产市场的预期与信心。
   
    公衍奎:逐利是市场的本性,金融机构多愿意锦上添花,而不愿意雪中送炭。银行即使延长了商业地产的贷款期限,也不意味着对商业地产项目风险评估的放松,在商业地产空置率增加,商业经营风险上升的情况下,行政干预也难以直接影响商业行为。要得到贷款,只能依靠项目本身硬气,要让银行放心。
   
    陆启浩:信贷门槛的提高,意味着开发商手中的流通资金减少,加大了开发商项目开发中的压力,随之使所开发项目受到一定的局限。而商业地产发放贷款的年限,由原来的3~5年,延长到7~10年,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讲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使得开发商可以更好的运作手中的资金流,此为促进商业房产的积极措施。
   
    Top3:房产信托贷款“冰封”
   
    时间:2005年9月22日
   
    事件:“212号文”发布,信托贷款再次受限
   
    门派:银监会
   
    事件回放:对于商业地产而言,一直以来信托贷款都是除银行贷款之外的主要融资渠道。虽然受200份合同的限制,但在房地产企业资金紧缺时期,仍不失为解燃眉之急的方法。然而,随着银监会的一纸令下,曾经救不少企业于水火的房地产信托已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9月22日,银监会212号文件《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以下简称“212号文”)下发到各地银监局。其内容包括,要求贷款企业必须四证齐全、自有资金必须达到30%等。
   
    这就意味着,信托的贷款门槛跟银行基本相等,甚至超出银行贷款。“212号文”要求贷款企业的自有资金比例高出银行5%,并且开发企业需具备二级以上资质。“212号文”对四证的限制与银行相当,即企业在前期拿地阶段无法获得信托贷款。
   
    更为重要的是,银监会“212号文”可能使此前预计的将于年底出台的《信托投资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暂时搁浅。原因则在于,“212号文”正好与《办法》意见稿的原则背道而驰。
   
    有业内人士曾经预计,如果《办法》出台,房地产信托必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时期。因为,《办法》意见稿不仅打破了200份合同的限制,而且还规定四证不全的项目也可以融资。然而,“212号文”的出台,基本上把房地产信托与银行贷款互补的设想打破了。即意味着信托仍不能取银行而代之,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信托仍难以成为房地产的主流融资渠道。对于资金紧缺,并曾经获得过信托融资的开发商而言,不得不再度依赖银行贷款。
   
    相关链接:
   
    1.银监会对信托业实施交叉检查
   
    2005年5月底,银监会在全国范围内对信托行业实施交叉检查,这次严查的重点就是信托公司关联交易和挪用信托财产。而此次检查使得少数信托项目的风险开始暴露,部分未到期的信托计划存在清偿风险。比如,2005年1~8月,仅公开发行的集合类信托计划,就有70亿元投向房地产市场,当中已经出现部分信托项目到期未能按时清算,其中房地产类业务达到61%。
   
    2.信托计划发行额连年递增
   
    2003年9月,房地产信托计划的发行额30亿元,到了2003年底,猛增至60个亿,此后直至2004年底,房地产信托计划发行额达到了111.74亿元,比2003年基本上翻了一番。2005年初,戴德梁行预计今年的信托发行额会达到200亿元。
   
    行家点评:
   
    王永平:今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针对房地产的调控主要是顾虑金融风险与社会问题。事实上,这两个问题在商业地产领域同样存在,因此,由商务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对商业地产展开调查,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及时调整政策,避免重蹈住宅市场覆辙。
   
    公衍奎:习惯了大规模的住宅开发模式,十几、几十万平方米的项目不在话下;习惯了短平快的开发节奏,多数开发商不愿意承担商业滋养的长期责任;习惯了地产的算账模式,对商业缁珠必较是否真的能理解……从地产到商业隔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可是,开发商都看到了商业地产高企的价格与销售利润,如果没有创新的模式、转变的心态,前赴后继的失败案例将很快使我们麻木。
   
    陆启浩:我国商业地产的开发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盲目求大,快速扩张的误区和苗头,例如一些市中心地区出现了商业网点过于集中、经营错位的情况,并且随之一并引发了恶性商业竞争、噪音、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全国商业网点规划草案》的制定报批,对今后避免商业地产走入过度、盲目开发的误区,会起到相当大的引导作用。
   
    首先开发商可以在听证会中全面的听取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从实际情况中考虑该地区消费实情,究竟适合做何种类型,何种体量的商业项目、还要进行准确的商业定位、要让商业项目成功、赢利,必须进行市场细分、商业一定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
   
    Top4:袭地风暴之下商业用地突遭冷遇
   
    时间:2005年4月5日
       
    事件:四块商业用地挂牌无人竞买
   
    门派:北京市国土局
   
    事件回放:自“8•31大限”以来,土地对于开发商而言成为了志在必得的紧俏物质,因此有人将北京的土地供应形象地比喻为“千金易得,一地难求”,因此出现了不少拿着“鸡蛋”换“粮票”的地产新闻,而商业用地更成为近两年来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然而在2005年4月,与往常疯狂炒地皮的场景相反,四块七通一平或六通一平的熟地,底价超过亿元的大宗地块却无人参与竞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这四宗地块分别是丰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产业基地二期35-A1公建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为2.49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起始价为2.55亿元;丰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产业基地二期31-A公建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为5.37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4.18万平方米,起始价为5.5亿元;海淀区中关村西区1~4号综合科技贸易用地,建设用地面积5654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起始价为2.29亿元;海淀区中关村西区1~5号综合科技贸易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为4694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起始价2.57亿万元。
   
    由于商业用地开发成本高,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三招齐发”的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加上写字楼和商业用房交易价格一路走低,空置率则居高不下,不少开发商停止对商业地产开发的热情,纷纷改做住宅项目。虽然此后,这四块商业用地最终获得买主,但商业用地遭受冷遇,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关链接:
   
    20块新增土地入市 仍为曲高和寡
   
    2005年11月21日北京市国土局推出20宗国有土地,总用地面积达216.05公顷,总建筑控制规模约180.49万平方米。此次新推地块中位于城八区的很少,仅有5块,而且除1块纯居住用地外,其他4块都是体量较小的商业金融用地。目前正在交易的这20宗地块一直门庭冷落,报价者寥寥无几。
   
    行家点评:
   
    王永平:无独有偶,2005年上海的商业用地亦倍受冷落。2005年上海的商业可开发用地为100万平方米,较2004年的307万平方米,下降1/3。这说明在银行收紧银根、房地产市场依然未走出观望的前提下,开发商对房地产投资的信心有所下降。同时,商业地产市场也渐渐理性。
   
    公衍奎:开发企业竞买土地,是采用的市场思维模式,利润是其首要考虑目标,开发企业不会为了要有项目做就盲目竞拍。面对无人喝彩的土地,我们更应该反思,土地区域商用物业发展具备条件了吗?这类物业项目有市场前景吗?看来,土地管理部门要减少土地“无效”供应,也应该聘请市场顾问了。
   
    陆启浩:在商业地产开发成本居高不下的同时,市场中还充斥着大量空置地产项目,在市场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些因素无疑都提高了开发商在前期所承受的开发风险,束缚他们不能快速地从比较饱和的市场中得到投资回报,导致没有资金运作新的项目,形成一个死循环,因此,这也就失去了开发商运作项目的意义。所以他们开始选择转向运作相对短平快的住宅项目,这就造成了上述提到大宗地块无人问津的状况出现。
   
    Top5:央视东迁引发CBD变局
   
    时间:2005年3月16日
   
    事件:央视新台址B标段破土动工
   
    门派:央视
   
    事件回放:央视是否入住CBD就像是一出跌宕起伏的悬疑大片,从央视的出现是否会使日益拥堵的CBD交通雪上加霜,到库哈斯方案中标引发对“殖民建筑”的种种猜测,以及对关于造价、结构、人员安全的争论,历时两年之久的央视东迁猜想,于2004年9月22日央视新址的奠基仪式举行而宣告终结。2005年3月16日央视新台址B标段正式破土动工,工程将于2007年底竣工,对于中央电视台和CBD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2001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提供的数字显示,北京与电视直接相关联的公司1000多家,间接相关联的公司3800多家。2008年,光CCTV的电视频道就有可能增加到60多个。CCTV的迁入将形成和带动从节目制作、大型活动策划组织、硬件及新技术研发供应,到影视经纪人、代保险、金融投资服务等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链。
   
    央视的东迁无疑会对CBD区域的商务地产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不仅会使传媒类企业及关联服务企业形成强劲的办公物业需求,同时还将有力地拉动对周边区域的配套商业功能的需求,CBD的整体商务氛围也会随着央视的入驻而萌发新的格局。
   
    相关链接:
   
    1.国贸三期将成为北京第一高楼
   
    于6月份动工的国贸三期将以其75层共330米的身高,超越209米高的京广中心和正在建设中的249.9米高的银泰中心,成为北京第一高楼。该项目由国贸中心和郭氏兄弟集团联合投资建设,投资总额约8亿美元,主体工程2008年完工。届时,国贸三期与国贸一期、二期一起构成11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
   
    2.华贸中心一期工程封顶
   
    8月26日,华贸中心的写字楼一期1、2号楼按计划顺利实现结构封顶,这也意味着沿国宾道进入长安街的第一道景观、拉动CBD东移的标志性建筑——华贸中心的“倩影”初现端倪。已经封顶的一期写字楼将于2006年9月交付使用。届时,18万平方米的华贸商城将同时开业,和今年年底全面交付使用的华贸公寓一起,将作为华贸中心整体先期运营的项目面世。
   
    Top6:海外资金频投橄榄枝
   
    时间:2005年9月1日
   
    事件:万达获最大宗地产海外投资
   
    门派:万达集团
   
    事件回放:2005年海外基金的强势进入,无疑为处于观望期的房地产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其中又以万达获得50亿元的海外投资,而成为2005年房地产最大引资企业。
   
    9月7 日,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透露,通过出让一部分股份,万达已经从美国一个基金获得超过50亿元人民币 的资金。此外,万达将于明年一季度打包旗下购物中心以REITs的形式在境外上市。
   
    2004年,央行在一份内部文件里建议把购物中心贷款列入商业银行的惜贷黑名单。今年以来,在国家的宏观调控背景下,商业银行在行政命令下收缩了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支持力度,这些措施直接影响了对资金更渴求的商业地产的开发建设。
   
    此次股权合作发生在国内的宏观调控进入市场观望期三个月后。在此之前,香港上市公司合生创展、广州富力地产集团分别从国外的基金合作伙伴中得到了1.25亿美元、6500万美元。而万达此次金额高达6亿多美元的交易表明,国际资本对中国商业地产未来前景非常看好。截至目前,这是国内地产商对外融资最大金额的交易。
   
    相关链接:
   
    1.美林斥资3000万美元注资银泰中心
   
    2005年2月2日,国际著名财务管理和顾问投资机构美林集团正式入股北京银泰中心,这是北京CBD首例外资公司以入股方式与本地开发商进行合作的项目。
   
    2.凯德置地收购中环世贸、安贞华联
   
    2005年3月,凯德置地以18.37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中环世贸的两幢接近完工的甲级写字楼,命名为凯德置地大厦;5月11日,其子公司北京凯德安贞商用房地产有限公司斥资6.9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了北京安贞华联商厦的房地产和物业资产,扩大零售业版图。
   
    行家点评:
   
    王永平:海外基金进入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成交并不多。他们下单一方面是押人民币升值,同时又挑剔物业前景。对市场的影响则在于,加速了商业地产的“两极分化”,而好的项目则大多到了大公司的手里。
   
    公衍奎:国外基金攻城掠地,国内基金征程漫漫,这一幅画面以国内金融体系面临巨大、长期改革为远景,以房地产宏观调控带来开发资金短缺与人民币被逼升值为近景。要吸引国外资金,首先要有好项目,同时还得是好企业,这仍然符合“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要知道国外基金怀揣的是一颗挣钱的心,他们不是雷锋。
   
    陆启浩:为了缓解开发商开发过程中资金上的困境,以减小开发风险。2005年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境外上市,与地产项目海外成功的招商引资,为国内众多开发商解决了项目启动前资金未到位的燃眉之急。大量资金流的注入,给了项目一个稳定的开发环境,长远来讲使资金流得到了不断循环、再利用,保证了比较乐观的开发前景。
   
    Top7:越秀城建有望首摘内地REITs桂冠
   
    时间:2005年8月18日
   
    事件:上市聆讯已通过,越秀城建有望成为国内首只REITs
   
    门派:越秀投资有限公司,广州越秀城建集团
   
    事件回放:2005年下半年,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开始在各大媒体频繁曝光,业内对此展开大规模讨论。它对商业地产的现实意义在于,不仅解决了开发企业所需的高额开发资金,又没有破坏产权的完整性,并保证了后期经营过程中持续投入的问题。在产权统一的情况下,由专业的运营机构进行管理,为商业项目的发展和持续运营提供了足够的保障,最终实现了多方共赢的结果。
   
    2005年8月18日,越秀城建公布,其控股的越秀投资有限公司(0123.HK)分拆物业资产以REITs形式上市聆讯,并已获得上市委员会原则上的通过,年内即有可能成为内地首家REITs。
   
    越秀投资(0123.HK)分拆的是旗下位于广州的投资物业,包括:白马商贸大厦、维多利广场、城建大厦、财富广场等合共20多亿元资产。共有三家投资银行包括星展银行、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合作为越秀投资办理REITs上市手续。根据越秀投资公布截至2004年年底的资料预计,这支REITs将可为投资者提供每年高达7%~8%的回报率。
   
    目前,国内各大地产巨头都意瞩REITs上市,北京北辰、上海复地和中国海外等诸多地产大鳄均在积极运作过程中,而广州越秀城建集团力克群雄、拔得头筹,成为中国房地产业REITs上市的标志企业。
   
    相关链接:
   
    1.“2005 REITs(北京)国际合作论坛暨项目推介会”成功举办
   
    9月26日,由《楼市》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共同主办的地产金融盛会——“2005 REITs(北京)国际合作论坛暨项目推介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既为海外基金寻找国内优质物业构建了桥梁,同时又为境内房地产开发企业寻找基金搭建了有效的沟通平台。会议当天,便有海外基金与境内企业开始洽谈合作。
   
    2.国内首只准REITS浮出水面
   
    2005年11月16日,刘永好旗下的联华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对外公布,被称为“中国首个准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的“联华•宝利”,即将发行 “联信•宝利6号”, 预计募集资金在2.125亿元以上 ,首次选定别墅作为投资方向。
   
    行家点评:
   
    王永平:其他金融产品出来都会引发种种争议,唯独REITs没有任何争议。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在境外以REITs形式上市,只是时间的问题。市场对越秀的关注,说明市场对REITs的观望。在REITs问题上,开发商如果以为REITs能为缺乏资金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那就错了,而实际上,REITs只能令好的、有稳定租金收益的物业资金实力更强。
   
    公衍奎:金融体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REITs虽然能够缓解开发资金压力,可对整个资本市场变革,对银行业的改革都会带来巨大影响,尤其需要制度、管理体系的相应准备,再美的鲜花也只能生长在适合的土壤中。制度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国内REITs制度的推动,需要先驱,也需要先烈。
   
    陆启浩:REITs的上市,体现了房地产行业资金流动能力的提高,收益波动性的减小。可以使一些有能力的开发企业通过房地产信托资金,获得持续、稳定、大量的现金流,从而使得项目的资金循环起来。使其开发的项目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信誉度,以此带来稳定的租金或销售收益。
   
    Top8:第一MALL“变身”再敲警钟
   
    时间:2005年10月21日
   
    事件:金源MALL欲靠旅游业变身
   
    门派:世纪金源MALL

   
    事件回放:近两年来,商业地产投资大有“高烧”趋势。但是,根据商务部及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营业用房空置现象非常严重,其中北京市空置一年以上的商业面积高达4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3%。而号称“亚洲第一MALL”的世纪金源MALL则是其中最著名的反面案例。
   
    金源MALL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总投资累计超过40亿元。由于选址不当、定位偏差,自2004年10月24日开业以来,一直是门可罗雀,除个别项目经营相对好些之外,其他418家知名品牌专卖店以及大型购物中心的业绩都远远未能达到预计目标。由于生意不尽人意,开业仅仅两个月,便陆续有商户开始撤离。
   
    为吸引人气,2005年2月,金源MALL进行了第一次业态调整,原定12万平方米的“金源汽贸城”计划被最终放弃,其中一大部分改为“创意精品街”,意欲向小商品批发经营转型。
   
    然而,第一次“脱困突围”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截至目前,累计已有大约80家商户撤离,约占商户总量的20%。为此,金源MALL不得不再次“变身”,力图通过与多家旅行社建立起覆盖全国主要发达城市的旅游资源网络来吸引客流,凭借其“亚洲第一MALL”的身份成为京城又一旅游购物景点,以挽救目前惨淡经营的局面。
   
    据了解,北京目前又有数座体量巨大的商业项目正在运作中,并将于2008年左右对外营业。金源MALL屡次“变身”脱困的经历可谓给这些“后起之秀”敲响了警钟:前期缺乏理性定位、片面贪大求全,后果只能是失败。
   
    相关链接:
   
    200人诉诸法律向碧溪家居广场“讨债”
   
    截至2005年4月中旬,为了向已于2004年10月关张的碧溪家居广场讨还租金,已有7批业主共计200多人将其告上法庭。曾打着“产权商铺、售后包租、高回报”的宣传出售商铺的碧溪公司共收取购房款6个亿,但开业不久便因为经营不善而无力支付承诺的租金并最终停业。经法院审理,仅判处碧溪公司返还业主的购房款并支付利息,而对于其他承诺,则不予支持。
   
    行家点评:
   
    王永平:金源MALL变身景点,虽现在还不能说其是失败的,但对商业地产开发而言,委实是一个警示,即商业地产开发不能一味求大。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如果金源MALL的规模小一些,其成功的机率则更大一些。
   
    公衍奎:我们又取得了一个世界第一,一个尴尬的第一。商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消费力、生活习惯、城市结构、市场竞争、甚至商品种类都会影响商业项目的规模,开发商业需要商业的思维,大型商业更需要大型商业的思维,毕竟再大的渔船也不能成为先进的军舰。
   
    商业是建成的,更是长成的。一个商业项目,尤其是大型商业项目在经营之初都需要宽容的审视。只要它还在变,就值得支持。
   
    陆启浩:定位错误,对于一个商业项目的打击无疑将是致命的。
   
    首先,每一个商业项目都必须考虑周边市场的目标人群,如果一定要从远处吸引消费者,那么肯定会有压力;其次,商业业态的定位要明确,形成特色;最后,管理一定要统一。
   
    Top9:中关村科贸电子城震荡击碎投资客之梦
   
    时间:2005年2月10日
   
    事件:董事长神秘离职,副总经理遭解聘。
   
    门派:中关村科贸电子城

   
    事件回放:近年来,投资“产权式商铺”回报比较稳定的地区当属中关村,“海龙”、“鼎好大厦”、“中海电子市场”等经营电子类产品的商铺基本上是开一家,火一家。然而,号称中关村四大电子市场之一的中关村科贸电子城,却是一个例外。
   
    2005年春节前,中关村科贸电子城曝出两位“高层神秘出走事件”,其中一位是担任中关村科技公司房地产开发部总经理和科贸电子城董事长的程会征,另一位是副总经理吴惠铃,令经营状况一直萎靡不振的中科贸更如雪上加霜。
   
    事实上,中关村科贸电子城从尚未开业之时便一直问题不断。2003年12月28日,因为延期入住,商铺尚未开业先上演业主“维权之战”;2004年7月14日,由于一直没有人气、入住率达不到经营要求等问题,又爆发了商户集体“讨还租金”事件。此后,中关村科贸电子城便开始了走马灯似的管理公司更替与高层人士变动,先是物业公司仲量联行出局,后继者NOVA公司又在“临危受命”5个月后于2004年撤出,而2005年初,其两位高层又神秘出走。
   
    频繁的内部震荡让中关村科贸电子城元气大伤,尽管占据了中关村大街与北四环把角的黄金位置,但开业近两年来始终难与一街之隔的海龙和鼎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当初其商铺曾卖出13万元/平方米的“天价”,如此经营状况,令众多投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小业主被“套牢”。
   
    相关链接:
   
    巨库停盘
   
    于2004年4月16日正式开业,把经营目标锁定最具消费活力的青年消费群体,一时间成为京城异军突起的热门旺铺“巨库”,由于定位错误,最终难逃“关张”的厄运,在2005年1月宣告“停盘整顿”。
   
    行家点评:
   
    王永平:中关村科贸电子城出现的问题,映衬出目前我国商业物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出售比例过大,后期经营商户一旦出现问题,即对整个项目产生负面影响。而只有发展持有型物业,才能有效规避此类事件的发生,只有可持续经营的商业地产才是真正成功的商业地产。
   
    公衍奎:如果挣了钱,大家会为分账打架;如果出了问题,大家也会找出替罪羊,我们会把所有问题归咎为个别人的问题。只要没有完善的企业结构,没有健康的人力资源市场,没有科学的决策体系,无论什么人的变动都是正常的。
   
    又一个让人伤神、感慨的商业地产项目,真不希望我们会在此起彼伏的同类事件中麻木,真不希望我们再次重复1998年的大百货倒闭潮。
   
    陆启浩:过多的商业炒作使得中关村科贸电子城狂飚到了13万元/平方米的惊人价格,由于充斥在表面的泡沫价格,加之发展商本身对于项目过高的期望值,使得此商业项目违背了市场价格的规律,非常不切实际。
   
    一个项目在决策、定位、以及营销上的失误必须由相关负责人承担一系列责任,因此项目高层主管人士的更换下马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此频繁的更换高层又是不合常理的,这势必对项目的经营方向、策略的定位与统一等造成动荡与不必要的伤害。
   
    究此种种,最终导致项目人气与业绩的萎靡。
   

 

 

>> 活动专题 更多 >>
赴日创新商业考察团拜会使馆经商处
12月5日至10日,以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工作委员会会长王永平为团长的中国商业地产业界代表团赴日考察创新商业,考察...
 · 2023上半年全国商业地产行业形势分析会
 · 我会与华为合办“智慧商业创新发展研讨会”
 · 商业地产如何降本增效突破复苏困局
 · 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2022年会
 · 全国商业地产形势分析会举行
 · 中国(银川)创新商业发展论坛举行
 · 中国国际时装周"新时尚与新商业"论坛
 · 佐藤可士和上海平行展即将举办
 
>> 项目招商 更多 >>
 
 
运营管理:中商联盟(北京)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907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7000221 
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8号院三里屯SOHO办公B座1910室  电话:010-63940686  E-mail:msc51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