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9日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成为时尚体验之城“村里人”以后“地上工作、地下休闲”
 工人在建筑工地辛勤劳动
本报讯 有着“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将一改多年来单一的科技城形象,全面升级、拓展成为一座时尚体验之城。记者昨天从有关方面获悉,一条200多米长的中关村商业步行街和20万平方米的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即将在下月对外亮相。这将使中关村成为“地上工作、地下购物休闲”的动感不夜城。
一大片人啃面包成中关村一景
多年来,中关村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成长到了如今的商务楼林立,但功能单一、各种商业业态缺失一直是中关村面临的一大问题。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关村缺乏餐饮业,白领吃不上饭”。
“海龙大厦刚开业的时候,整个中关村地区什么商业都没有,除了几座20多年前建成的居民楼之外,只有海龙大厦和几家小型的电子配件市场,我们连吃中午饭都成问题,找不到地方。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海龙大厦门前空地上就坐了一大片人,大家都啃面包。这在当时成了中关村地区一景。”回忆起五六年前在中关村创业的时候,在海龙大厦经营电脑公司的一位朱姓老板印象深刻。
“地上工作、地下休闲”将成为“村里人”的新生活方式
“中关村一直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朝圣地,但IT精英们也不能靠‘吃电脑’活着,他们需要吃饭,更需要购物、休闲。”海淀区商务局一位官员说。
建成后的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位于整个广场的地下,商业面积相当于约一个半大的东方广场。该中心是集“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体验式购物中心,包含了大型超市、百货店、便利店、精品专卖店、餐饮、电影院、美容等多种业态形式。据悉,截至目前,中心的主力店大部分已经招商完毕。其中,韩国第二大娱乐产业集团———韩国好丽友电影院也强势进驻,将配备8个放映厅、1700个座位,成为北京最大的影院。
由此,中关村作为一座理性的科技城,将披上时尚的外衣。“地上工作、地下购物休闲”也将从此成为“村里人”的新生活方式。
中关村的时尚化使北京“东西”上演“双城记”
就此,承担项目开发的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有关负责人评价说:“中关村将开始上演‘双城记’。”事实上,中关村扩展休闲、时尚之城,改变的不仅是中关村的功能、中关村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仅仅是点亮了整个京西的夜空,“这也将改变一直以来北京东西部人的区域气质。”有关专家这么认为。
多年来,以中关村为代表的“西边”与以CBD为代表的“东边”,同在一城,却属“两岸”。网上流传着一个典型的关于西边人与东边人的帖子:“东边的女孩职业装高跟鞋、化妆精致,西边的女孩牛仔裤马尾辫、素面朝天;东边人喜欢泡吧、西边人喜欢泡书店;看MSN上的昵称,叫‘最近视力严重下降’的肯定是西边人、叫‘毕加索,我喜欢’的肯定是东边人。”尽管有些绝对,但对“东西部”人不同气质的反映还是得到不少人的认同。
有关人士指出,随着中关村的时尚化,必然将影响整个区域气质的转变,从而使北京“东西”上演新的“双城记”。
最初的“中关村”已经远去
1980年10月,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等7名科技人员率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之后科海、京海、四通、信通、联想等一批自发创办的科技企业相继诞生。到1986年底,中关村各类研发性公司已近100家,逐渐形成了闻名中外、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为主的民营科技群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关村给人留下的印象,多是穿梭于人群中拉着电脑的板车、一家挨着一家的零售兼批发的小店铺。尽管乱、差,但透着原生的生命力。后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关村地区已经发展成“科技、金融、商贸、文化”结合为一体的高科技区,而最初的“中关村”已经远去。
概况
“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位于北京市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商务区,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中心定位于中高档消费水平,将集合大型超市、百货店、精品店、便利店、电影院、美食餐饮等不同业态,为顾客提供“一站式”的购物及休闲功能,满足区域人口的“综合性购物休闲”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