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详细内容  
一线品牌撤离外滩 餐饮、写字楼取代百货 
   2014-8-5   解放网-新闻晨报 

      据《新闻晨报》报道,一线品牌整体撤离外滩、淮海路门店空关近半年、社区商铺不卖百货,上海商业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动荡。近日,本报记者对黄浦、浦东、徐汇等多个商圈进行调查,面对高企的租金压力,网络电商的冲击,传统的百货业正在从上海各类商业项目中大举撤离,租金明显下滑。
  不过,商业地产市场的供应还在增加,根据土地供应情况的统计,未来3年,上海商业地产市场将出现井喷,预计新增商业面积超过330万平方米,是此前年份的3.4倍。

      未来谁来支撑放量的商业地产市场?
  外滩:饭店、办公楼取代一线品牌
  华灯初上,黄浦江两岸的霓虹灯绚烂多彩。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已经看不到雨果博斯、杜嘉班纳、乔治·阿玛尼、百达翡丽、宝诗龙等众多一线品牌。
  2009年,因销量每况愈下,雨果博斯成为最早离开外滩的奢侈品牌。2012年,杜嘉班纳搬离了外滩6号。曾在“外滩3号”经营10年之久的乔治·阿玛尼也于2013年初关店,空荡的橱窗几乎让人忘记它当年风光入驻的情景。随后,外滩18号陆续失去了百达翡丽与宝诗龙。
  取代这些一线品牌的是酒吧、办公楼、饭店。如今,外滩6号只有一楼有两家品牌服饰店,二楼到四楼全部被饭店占据,外滩3号则关门了,隔着橱窗可以看到里面一片狼藉,外滩18号也只有卡地亚等一两个名牌,大部分的顾客都在中厅享受着下午茶。
  淮海路:关门店铺还在找方向
  淮海中路从成都北路走到东湖路一公里左右的街道,曾有100多家比邻的沿街商铺,盛极一时。不过,半年前关店潮袭击淮海路,二十多家店铺转让,半年过去了,淮海路还在摸索。
  昨天,在淮海路上,十多家店铺或是大门紧锁,或是贴上招商广告,从店铺的装潢来看,这些店铺原本以服饰、百货为主,比如著名的国有品牌双妹、海澜之家、达芙尼等。淮海路上最著名的购物中心要数淮海中路527号了,这里正在装修。历经华亭伊士丹和万得城电器两轮败走后,近日新业主阳光新业接手。阳光新业透露,未来的527号将主打体验式购物中心,预计今年圣诞亮相,几乎一半的区域用于餐饮。淮海路正在探索传统的百货模式以外的转型,增加餐饮、电影等体验式消费,或者引入全球旗舰店等新型业态。
  南京路、第一八佰伴:启动商业结构调整
  南京路步行街启动了新一轮的商业结构调整,目标也是体验式消费。
  一向只进超市销售的玛氏巧克力,日前就将店铺开进了南京路步行街,而且卖的还不只是巧克力。这家“M豆巧克力世界”位于百联世茂国际广场,占据了一楼、二楼两个楼面。里面不仅有品种丰富的巧克力豆,还有不少与品牌相关的衍生产品、游戏项目以及巧克力模型玩偶,可以让顾客互动。与世贸广场其他区域相比,巧克力世界内的人流明显多出好多,连收银台都排起了长队。一名店员告诉记者,这个铺位原来是一家服装专卖店,但营业一直不理想。而“巧克力世界”入驻后,每天的客流量上升明显。
  第一八佰伴同样面临转型。其负责人介绍,作为上海百货行业的龙头,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其业态也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已逐步提高了体验式商铺的比例,尤其是餐饮。
  社区商业:体验式消费成主流
  近年来,风起云涌的社区商业,几乎全面抛弃了百货。大拇指广场,浦东人气最高的商业地产项目,95%以上的店铺被餐饮、亲子娱乐等体验式商店所占据。只能在地下、地上家乐福超市附近不显眼的几处地方找到服饰商店。一位服饰店店员透露,近两年,店铺业绩下滑很明显,今年上半年跌了两成多,勉强维持。
  万科近日在上海开出了首个高端商业地产项目—2049,为住宅配套的社区商铺,项目定位于生鲜便利、蔬果配送、特色餐饮、儿童托班等,已经将传统百货剔除。昨天,记者在东明路的现场看到,已经入驻的店家有咖啡店、红酒体验、饭店、少儿英语等,一位商铺招商人员透露,居民很少会在社区商铺内买品牌服饰、化妆品等百货,他们要么上网购物,要么去大型购物中心,社区项目定位于体验式消费。
  传统百货业缘何日渐式微
  关于淮海路百货凋零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淮海路租金太高,但据第一太平戴维斯统计,目前淮海路街铺平均租金在每天每平米35-65元,近些年变化不大,甚至比南京东路、徐家汇还略逊一筹。也有人说,是百货业的衰落,淮海路的品牌受到区域商业、电商的冲击相当明显,很多品牌销售额逐年下滑。
  百货实体店销售整体低迷,大量的消费从线下到线上。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81家大中型百货零售企业销售总额为2282.7亿元,同比增长8.92%,比2006年至2012年百货行业销售年均16.5%的增长率明显下滑;而电商的表现却是日新月异,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325亿元,较上年的965亿元增加141%,预计到2014年,有望达到4124亿元。“从近两年的业绩表现来看,我们各个购物中心里百货的销售额都出现了下滑,最明显的例子是国美和永乐,销售额降幅超过30%。”国内一家大型购物中心运营方透露,五年前,在其购物中心中,百货业态占据了50%以上的面积,而现在只有30%不到,未来,国美、永乐可能也要撤出,购物中心将把更多的空间留给餐饮等体验式消费。
  万达(专题阅读)地产风生水起,万达百货却是盈利困难。“2012年的时候,王健林(专题阅读)就提出要扩大体验式消费,餐饮类的比例要突破30%。”万达集团一名前员工透露,根据万达集团要求,今后开设的万达广场(不含万达百货)二楼将全面取消服饰业态,增加生活类业态占比,比如美发、美甲、书吧、教育培训等,并要在2015年前把已经开业的72个广场二楼业态调整完毕。
  商业地产前途在哪
  商业项目还在源源不断入市,预计上海在2016年底前开业的项目总量超过330万平方米。从历史供应数据来看,2000年至2013年,上海的年平均零售物业供应量为325671平方米;而2014年至2016年,年均零售物业供应量将为1122876平方米,是此前年份的3.4倍。
  “将商铺改成饭店确实可以提高人气,但是饭店的面积要求大,租金承载能力低,百货还是商业地产最喜欢的经营内容。”国内一家大型购物中心运营方透露,作为纯商业地产运营商,不会将百货商户全部清理,但要根据定位做一些梳理,引进一些能够与电商形成互补的品牌。
  体验式消费同样存在重复的问题,并且很难改变淮海路、南京路等中心区域商业颓势。“现在还有人从宝山跑去徐家汇购物吗?实际上,徐家汇是社区商业的概念。我们应该重新规划上海的商业布局,建立国际化的商业格局。”昨天,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汪亮表示,从国际大都市的商业格局来看,商业分为国际商圈和社区商圈两部分,现在国内大都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国际商圈定位不明晰,国际商圈应该主要接待国际消费者,这些人到上海来购物,要买当地的名特优产品,民族的才是国际的。
  不过,民族品牌难以承担高租金,佰草集、海澜之家等搬离淮海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部分商业地产运营者做的是商铺出租的业务,商铺租金年年涨,能够承载租金的只有高附加值的服饰品牌,而这些商户受到电商冲击很大,关了开,开了关,商业项目定位不明。所以市级商业项目应该重经营,避免商铺层层转租,从全国引入名特优的产品,培植一批中国的好品牌,通过销售获得利润,不简单依赖租金过日子。

 

>> 活动专题 更多 >>
“商业企业促消费座谈会”在京举行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商务部组织的“精品消费月”活动,提振消费市场,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工作委员会11月 15日在京举办...
 · 上海纽约大学2024年REITs高级研修证书课程
 · “品牌私享会”在鄂尔多斯举办
 · 2024年多业态融合性消费新场景座谈会举办
 · 赴日创新商业考察团拜会使馆经商处
 · 2023上半年全国商业地产行业形势分析会
 · 我会与华为合办“智慧商业创新发展研讨会”
 · 商业地产如何降本增效突破复苏困局
 · 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2022年会
 
>> 项目招商 更多 >>
 
 
运营管理:中商联盟(北京)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907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7000221 
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8号院三里屯SOHO办公B座1910室  电话:010-63940686  E-mail:msc51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