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地产联盟日前正式公布2012年商业地产十大事件。从入选事件来看,大致可以归入三个关键词:即“争执、分手、转型”。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很明显,过去一年的商业地产吵吵闹闹,更多地体现出的是问题和矛盾。而从进入2013年以来的第一季度的情况看,今年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并不如想象中乐观,整个行业依然处于混沌状况。
商业地产竞争进入深水区
王永平认为,首创集团与奥特莱斯(中国)的合作,是指望着从海外引入的专业团队,用来讲故事,在全国各城市圈2000~3000亩的土地,但是与海外团队的合作最终并不愉快。如今,首创开始自己开设奥莱项目。由此可见,做商业不是单纯的讲故事,如果要做持有型物业,相当于做“猪坚强”,需要开发商具有真正的商业核心运营能力。
以戴德梁行中国区董事张家鹏为代表的商业顾问高管团队出走,也显示出商业地产服务的本土化非常重要。王永平告诉记者,戴德梁行商铺部属于本土化较好的国外服务商,而一些国外的商业地产的大服务商,如仲量联行、世邦魏理仕等,从其商铺部的业务量看,这些服务商在商业地产领域并无出色的表现。而在如此兴旺的商业地产领域,他们并未取得太大份额,还未完全适应本土商业地产的模式。
从万达董事长王健林与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的豪赌可以看出,开发商在一路高歌猛进中,对于电子商务的威胁带有很大担心。电商会不会把实体店变成一个样板间?由于政策疏于对电商的监管,电商行业还存在偷税漏税等现象。而电商行业的走向对未来商业地产发展是一个制约因素。
从最初的正大与复星,到后来的复星与SOHO中国对上海地王的股权之争,王永平发现:地段价值依然是开发商最为看重的因素。与此同时,持有型商业同样需要有很强融资能力,正大尚难以撼动上海地王,未来要发展持有型物业,对众多考虑转型的企业的财务能力也是一大考验。
可以说,目前国内商业地产的竞争正进入深水区,暴露的问题更多。尽管在《保险法》已在2011年开闸,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商业地产,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未见到具体动作。从这一状态可以看出商业地产的外部环境并无大的变化。
王永平:商业地产最热期已经过去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 时间: 2013-04-06 09:53 作者:厉林 字体:大 中 小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日前正式公布2012年商业地产十大事件。
事实上,一些商业地产商大跃进式发展的问题已开始暴露,市场洗牌格局仍然在调整中。业界关注的是:为何还未出现破产的商业地产企业?其实,这就好比内伤不容易看出,而等到发现问题时,也许已经病入膏肓了。
开发商的议价能力在下降
王永平认为,2013年,商业地产的战略性发展机会对很多公司并不多,相比之下,策略性的投资机会还会有很多。
由于大规模的发展需要有核心的商业模式、队伍和融资渠道,因此如果像万达、凯德那样进行规模连锁化发展,目前很多公司还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和条件。而策略性的机会在于:比如城市某地块合适,发展商就可以抓住机会拿下它。虽然对于企业来讲,战略性机会不多,但是行业集中度仍然可以提高,回报率也有可能提高。
目前,商业地产投资最热的时期正渐渐过去,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做这一行并不容易,但仍然会有不少公司被动性地进入。因此,商业地产投资不会出现明显降温,仍然会保持高的增量。而更多的公司会趋于理性,并对这一行业怀有敬畏心。
事实上,商业地产也正逐渐走出同质化、粗放式的发展状态。王永平发现,过去,发展商更多是在谈复制,而今年以来,商业创新和差异化发展的愿望在增强。曾被广为复制的综合体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模式,很多人开始研究如新光天地、大宁国际广场等非完全大MALL的商业方式。
另外,随着购物中心的密集度增加,如今的商业是面对面刺刀见红的竞争,购物中心之间出现越来越多的交集。与此同时,消费市场的增长却在放缓,商家对市场预期日益谨慎,开店意愿下降,这些都让商业地产项目后期的招商和运营面临更大挑战。
以前,万达无论开出多少家购物中心,品牌商都会跟随进入。而现在,商家也开始有所选择。开发商的议价能力开始下降,甚至一些大牌,如LV、ZARA、俏江南等品牌入驻时会要求开发商给予装修补贴。据了解,LV的装修补贴要到了4.5万元/平方米,这意味着LV开出800多平方米的商铺,发展商需要支付3000多万元的装修费。对于大牌的装修费要求,只有极少数店铺能够说不。而即使是一些先天条件和运营能力相对较差的商业项目,招商时引入了这些大牌,也难以确保其长期的入驻。
与此同时,发展商向持有物业的发展模式转型的意愿也在增强,SOHO中国在其利润下降65%时宣布转型,这也表明:散售型物业的价值正在下降,利润空间不再如往昔,许多企业开始面临模式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