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借大力推动转型升级,惠州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图为景田博罗工业园。 梁维春 摄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转型升级是广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重要路径,是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一场硬仗。
近几年来,惠州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已经品尝到了转型升级的甜头。
上个月,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惠州GDP增速达11.7%,领跑全省。
时间往前追溯,2011年,惠州的GDP首破2000亿元大关,实现经济总量上五年“再造一个惠州”的目标。
按照“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的要求,惠州发展的成果与民共享,连续两次入选“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
打好加快转型升级这场硬仗并不容易。在实践过程中,惠州摸索出自己的转型升级路子:产业链优化升级、培育和引进高附加值科技企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政府做好服务等。
关键词
优化
石化等产业集群走向高端
石化等产业集群走向高端
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是惠州的两大支柱产业。惠州近几年来以及今后转型升级的重点,是通过推动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提升整体产业发展层次。
目前,惠州石化产业在中海壳牌南海石化、中海油惠州炼油两个特大型项目的引领下,不断向中下游延伸,形成炼化一体化产业链。惠州石化产业集群的总投资已经超过15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在TCL液晶模组、科锐LED等重大项目的牵引下,在TCL、德赛、华阳、侨兴、光弘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带动下,正在向高端发展。
未来如何在这两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力?去年召开的惠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惠州未来5年新的“三件大事”,包括打造四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即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和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四大产业集群。
在汽车产业上,惠州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承接广州、深圳汽车产业辐射带动,在近日召开的深莞惠第六次联席会议上,深莞惠三市近期将共同推广新能源汽车,未来三市将争取作为整体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点。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惠州将通过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举措补强这一软肋。
关键词
培育
自主创新企业在成长
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很重要的一环是科技创新。惠州缺乏众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但企业的自主创新氛围依然浓厚,具体表现在“五个90%”:全市90%以上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科研成果产生于企业、90%以上的专利申请在企业。
企业自身努力的同时,政府也注重引导和培育。例如惠州仲恺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已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广东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在孵企业超过100家,孵化场地近10万平方米。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高附加值的科技企业在惠州成长壮大。亿伟锂能公司就是典型例子。该公司主要产品锂亚电池销售规模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多次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以及中国专利优秀奖。
在休闲旅游产业方面,惠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惠东巽寮湾、博罗罗浮山等,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
关键词
改造
技术改造促传统产业转型
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进行转型升级,一些企业已获得成功。
例如,惠州真维斯公司从传统的代工企业发展成为现在自主设计、拥有3个自主品牌和自主销售渠道的品牌企业。南旋集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引进全自动化电脑织机4000多台,大幅减少了用工需求。LG伊诺特过去生产附加值较低的马达,通过引进LED封装生产线,实现产品转型,产值提高3倍……
在绿色发展方面,位于惠州大亚湾开发区内的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分公司,通过技术改造,降低能耗,提高了利润。
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去年10月公司进行技改挖潜,到今年3月,综合能耗已降为58.24千克标油/吨原油,低于国家对原油加工行业“十二五”期末的能耗要求。因此,去年公司在石化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偏弱甚至亏损的情况下,实现了盈利。
关键词
服务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在惠州,转型升级是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政府主要是抓好扶持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加强市场监管,综合运用财政、环保、信贷等政策以及技术标准、准入门槛等,因势利导,防止“市场失灵”,形成引导和促进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
政府作为“推手”,配合转型,放手发展,把企业转型升级的环境优化到位,惠州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引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2011年底,惠州出台《关于促进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28条措施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减免税费,市财政各类专项扶持资金3.55亿元,减免各种税费3.48亿元,解决企业具体困难,支持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帮扶企业做大做强。
政府搭台的“惠货全国行”展销会备受企业热捧,也有效帮助企业开拓了国内市场。此前已经在外地举办过9场展销会,内外销比例由2006年的38.6∶61.4调整为2011年的61.7∶38.3。
南方日报记者 罗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