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调控背景下的房地产市场,成交低迷持续,然而房产商却放言不降价。因为一些房产商在住宅之外,有商业地产的盈利支撑生存。即便住宅市场萎缩,这部分现金流也足以维持企业。“招保万金”四大龙头企业均在转战商业地产。
手中有钱,心中不慌,房产商与宏观调控博弈,果然是手段多得很,底气足得很。此前民众观望楼市,纵是刚需也不轻易出手,一个信念支撑就是预期房产商终会遇到资金问题,一旦钱紧,不降价也不行。然而看了上面的消息,民众的预期恐怕又要变作画饼了。有商业地产做后援团,后顾无忧的房产商对市场放言,愿耗就耗着吧,看最后谁能耗过谁?
在商业地产上找到了底气的不仅有房地产大佬,其他大大小小的房企也正挤道商业地产领域希望能分得一杯羹,以对冲调控带来的压力。有的房产商目前在手和将要到手的商业用地已达200万平方米。去年至今,宏观调控对住宅地产的挤出效应和各地方城市加大城市基础投资的冲动,资金纷纷涌入商业地产,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也变得炙手可热。有个二线城市,竟规划要建设150个城市商业综合体,商业地产继住宅地产之后又在累积泡沫。
事实早已证明,住宅地产之所以泡沫越堆越大,并不是房产商有多大的能耐,而恰恰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上陷得太深,有意无意地与开发商坐到了一条凳子上。陷得太深的标志之一,是“土地财政”依赖症。地方政府热衷卖地,是因为这个见效快、来钱也容易。陷得太深的标志之二,是造好的房子卖不动,政府就明着“托市”,暗着“造市”,加大拆迁力度,人为制造“刚性需求”。而今天商业地产的“新兴”,与地方政府也有千丝万缕关系。
在住宅地产疲软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能稳定土地收益,转而更多地推出城市综合体用地等商业地块。
因为跳不出“土地财政”急功近利的窠臼,于是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就让位于的大量出让商业地块的冲动,紧锣密鼓地推进商业地产项目。地方政方对商业地产的兴趣,未必是为了“围魏救赵”,但可以肯定的是客观上成了“托市”,让开发商提升了资源获取的能力。
住宅地产也罢,商业地产也罢,其乱象是一些地方政府角色错位在房地产的投影。乱象只是一个影子,身体歪了,影子才歪,而这个身体首先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纠正歪了的影子,必须扶正身体——显然,制止地方政府在商业地产上再蹈住宅地产的故辙,不仅是遏制新的泡沫,而且更应是调控中的又一个着力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