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网点是城市商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城市繁荣的重要标志。7月20日,济南市商务局发布了《济南市商业网点发展现状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省城商业网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尤其是对存在的建设短板进行了详细分析。
零售网点布局存盲点
《报告》指出,济南市零售网点存量明显不足。济南市区人均零售面积为1.21平方米,全市人均零售面积指标更低,仅为0.78平方米。这与商业发达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如杭州市2004年人均零售面积为1.45平方米,合肥市2009年人均零售面积为1.61平方米。
另一方面,零售网点增量调控压力较大。根据测算,2015年市区消费人口将达到450万人,人均零售面积需1.6平方米,5年需新增零售网点面积约为290万平方米,每年需净增近60万平方米零售商业网点面积。而商业金融用地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般为5%左右,城市商业用地资源的紧缺使得零售网点增量压力较大。
目前,济南市区零售网点空间布局呈现“内紧外疏”的递减式环状分布,空间布局结构性不平衡。主城区主要商业聚集区成为网点高密度分布区域,而高新区、西部槐荫区、小清河以北、长清大学城等新城区网点密度明显偏低,部分区域甚至有网点布局盲点。随着济南城市化进程扩容步伐的加快,原有单商业中心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济南商业网点的发展需要。商业中心的多中心、分布式布局将成为必然。
没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商业街
《报告》认为,济南商业中心质量需进一步升级。济南市区现有城市级和区域级商业中心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商业网点聚集度不够,业态不丰富,特色不突出,大型商业网点总量偏少,商圈要素弱且发展缓慢。二是批发网点和零售网点混杂,对商业中心的零售服务能力提高带来制约,如经二路的西市场与济南华联。三是商业中心层级不高,如泉城路作为济南市核心商业区,高端零售业态明显缺乏,中高档名商名店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四是商业中心商业业态同质化程度明显,如花园路等商业中心,满足特殊消费需求能力不足。五是受济南地理和传统商业中心建设模式影响,济南商业中心大多呈现东西长、南北窄现象,同时,网点布局沿街式居多、块状街区式偏少,使得客流不宜集聚。
《报告》中说,济南市商业街规模不够,中央型商业街较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商业街更是空白。商业街专业性不强,新型消费、服务消费类商业街缺乏。更为欠缺的是商业街建设与利用济南特色资源脱节,依托历史文化背景集商旅文于一体彰显城市形象的商业街区还是空白。
另外,停车场、交通站点、快速餐饮等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和商业发展,制约了商业网点大型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也制约了大型零售企业进一步提升经营业绩。
千人拥有农贸市场面积低于国家最低标准
济南的社区居民服务能力也需全面均衡发展。济南市区标准化社区商业中心不多,社区网点规模、经营档次不高,基本以“底商”模式为主。如社区商业中心主力店超市业态的人均拥有面积仅为0.08平方米,基本生活商品供给能力明显不足。社区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生鲜店和其它形式的农副产品销售终端体量不足。一般省会城市和较大的地级市农贸市场的人均标准为120-150平方米/千人,国家最低标准为90平方米/千人,而济南市千人拥有农贸市场面积约为57平方米。社区商业中心、农贸市场的空间布局不均衡现象也较为突出,特别是济南奥体文博新区、西城区和新城的居民服务网点建设任务较重。
生产性商业网点建设相对产业发展落后的局面是各地的通病,但济南市相对更为严重。从市场结构来看,济南市商品交易市场仍然以消费品市场为主导,占总商品交易市场数量的比重达85.2%。特别是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方面,目前济南市仍未形成完整的农副产品三级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农副产品的区域集散功能和市域农副产品供应链相对薄弱。同时,山东省又是工业大省,济南作为交通枢纽城市,生产资料市场建设以及围绕本省产品出鲁渠道建设相对滞后,为生产服务的商业网点少而弱。
商品交易市场资源产出效益弱
《报告》还说,济南市商品交易市场对生产的组织能力、市场对商品的价格形成能力相对较弱,全国性、广域性市场总规模与济南市商贸流通业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称。济南与上海、北京、南京、杭州、郑州和成都等6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比较中,营业面积排在第四位,与杭州相当,但其市场成交额仅为杭州的12.76%左右,市场地均效益在7个选比城市中均排名末位,且低于全国和山东省的平均水平。可见,济南市商品交易市场虽然对经营户吸引力较强,但市场的投资收益差,资源产出效益弱,商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报告》提出,济南市商业网点布局急需与城市建设对接。目前,济南市正在按照“一城三区”进行城市扩容建设,但是,目前这些区域重点建设内容中,对商业网点建设缺乏深度研究,仅按照建设规范进行初级配置,忽视了对整体商业布局和商业对产业支撑作用的思考,使未来调整难度和成本均较大。同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即将完成,商业网点规划需要做进一步对接和修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