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华侨城A的整体上市,其旅游+地产的商业模式得以在资本市场完整呈现。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注入资产估值合理,可增厚华侨城A每股净利润及每股RNAV估值。且华侨城的独特模式使其净资产收益率连续几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应给予它一定的估值溢价。特别是在地产业前景不明朗、销售量下降的时点,市场热点由看好高周转公司转变为看好优质土地储备公司,华侨城A的注资恰逢其时。
1997年,华侨城A作为旅游公司IPO上市,后通过参股经营、资产置换等方式,逐渐渗透集团的房地产业务,形成了旅游+地产的核心经营模式,并在由深圳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异地复制中取得成功。上市公司总资产154亿元,股本扩张52倍。
目前,天津、武汉项目的签署标志着华侨城A第二轮全国布局已经启动。华侨城A能否再接再厉,续写辉煌?
细考这种国内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可发现三道天然的天花板需要突破,并已经在异地复制的过程中显现端倪,如不能妥善解决,使模式逐渐成熟完善,其复制过程中的边际效应或将递减,甚至搁浅。
旅游容量
华侨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人造旅游+地产。通过打造知名的主题公园,将荒滩野岭变成旅游胜地,带动周边地价抬升,开发旅游主题的高端房地产。旅游为先导,“旅游带靓环境,环境带旺地产”。
有点类似于李嘉诚 “物业出租+地产开发”模式。现金流稳定的物业出租和利润高但具有周期性的地产开发相得益彰,完美的太极模式实现了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也有效地控制住了行业周期。
华侨城A模式初期互补性更强。
主题公园可看做特种商业地产,其鲜明特点是一次性投入数额很大,营运成本较高,收益比较平稳,但成长性不高。像峨眉山等旅游公司以及高速公路股都有这样的特点,更适合做固定收益的Reits。
国内很多旅游地产没有做起来,主要因为缺乏成功的旅游品牌,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而华侨城A做到了。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欢乐谷四个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主题公园,成为模式存在的核心。有知名旅游品牌开道,才能带来地产的热销。
地产业务虽为配套,但却是这种模式盈利的核心。地产业务每年为华侨城A贡献大约80%的利润,旅游业务仅占不到20%。秘密在于,大规模拿地成本极低,旅游项目改善环境,带来人气,拉动周边地价房价上升,从而使地产业务实现较高的利润,为公司带来丰沛现金流。华侨城A向来是以高利润著称的地产公司代表,毛利率高达56%,部分产品的毛利润率达到80%以上,而行业均值为43%。
这种模式的天花板之一在于旅游市场容量有限。在较长的经营周期中,主题公园的市场半径和游客人数变化不大。
以2009年8月8日新开业的上海欢乐谷为例:目前深圳欢乐谷、北京欢乐谷两个公园的年运营总成本大致分别为1.9亿元、2.1 亿元(世界之窗、锦绣中华及民俗村分别为1.7 亿元、9000 万元、9000 万元),考虑上海欢乐谷投资规模更大、面积更大,以及财务费用低(无贷款)等因素,预计上海欢乐谷年运营总成本约在2.5亿-3.0 亿元。如果按有效票价150元计算,则上海欢乐谷游客规模必须达到167万-200万人次才能基本实现盈亏平衡。对于上海而言,这个游客规模,应该问题不大。
然而,在消费低迷的今后若干年,全国可支持单项目150万以上旅游人次(日均4110人次)的城市能有多少呢?
另一方面,每个旅游项目都有一定的市场半径,需要大量的消费人群支持,在此半径内继续开店,势必互相抢生意,边际效应递减。例如,北京欢乐谷2007年接待的202万游客中,虽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但其中必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近在咫尺的天津。如果天津类似项目开业,势必会影响北京的客流量。
况且,旅游题材也需要因地制宜和不断创新。在同一品牌的地产可以异地简单复制的情况下(如万科在国内多个城市建设有产品定位、形式和格调基本一致的四季花城或城市花园等项目),要在“旅游地产”的模式中不断创新,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拿地瓶颈
对于华侨城A来说,每开展一个项目,选址都是最困难的,由于所要求的面积非常大,合适的城市也不一定有合适的地块。从这种角度看,简单地复制模式也是不太可能的。
以前,华侨城集团很少参与土地公开交易的竞争,拿地多为协议转让方式。1999年,华侨城集团将建设管理权限移交深圳政府,通过协议方式为城区的部分建筑面积补交了17.7亿元地价。随后,华侨城集团于2004年先后在北京和上海获得了大片开发建设用地,也是借助“旅游地产”的开发理念和华侨城区的品牌效应,通过协议方式以零地价获取土地的。
2004年8月31日后,国土资源部终止了协议出让土地,规定所有土地出让均需通过公开招拍挂。从此,华侨城A以低成本获得土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一方面使得成片开发缺乏必需的土地资源供给,另一方面,也使得已经形成的集策划、规划、建设、管理于一体的运作方式难以实现。
目前,上海欢乐谷便遭遇拿地尴尬。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500 亩,规划旅游项目占地约1650 亩,地产项目占地约850 亩。旅游项目总体工程早在2006 年便开始动工,并于日前对外营业。而做地产的地块需要通过招拍挂形式取得,受目前松江区用地规划指标的限制,迟迟没有拿下。
申银万国地产分析师指出:“公司原计划以别墅住宅用地的名义拿到位于度假区核心区东侧约250 亩地块,受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因素的影响,现在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只有以公建配套等名义去拿,而另外600亩的地块也存在较大变数,成本也无法确定,因而目前不能为地产项目估值。”
通常,从拿到土地使用证到开发竣工上市销售尚有1-2年的过程,华侨城A开发高端住宅恐怕要更长时间。拿地环节的不畅,直接拖延了地产开发进程,导致周转率下降。
该项目旅游已投资15亿元,地产预计投资28亿元,按旅游每年净利润1000万元计算(深圳、北京、成都欢乐谷年利润在1000万元左右),如没有地产尽快贡献利润,单靠旅游几百年也收不回成本。
诚然现在有其他地产项目进入结算期,亦可贡献利润。但在土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上海的问题恐怕将不会是个案。
拿地的困难,碧桂园已经感受到了。其“大规模+低成本”的造城模式,正在遭受严峻挑战。毫无疑问,土地市场竞争白热化对这类公司的冲击更大。
资金链压力
华侨城A定位于打造地产行业的“奢侈品”,强调单位土地上的高利润率,但2007年、2008年的存量资产周转率只有0.28倍(所谓存量资产周转率,就是当期总收入与上年末总资产之比,反映了企业对存量资产的开发力度),低于上市地产公司平均的0.47倍。
高端地产和旅游一样都具有开发周期长,占有资金多的特点,这必然要求华侨城A要在短期内解决资金调配和成本控制的问题。
在行业高峰期,高利润低周转有可能在高价囤地中享受更丰厚的回报,但低谷期会比较难过。上一个地产寒冬,华侨城A就明显感觉到了资金压力。
当时华侨城A的高端别墅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只得大幅降价促销。其中,波托菲诺纯水岸四期别墅均价11万元/平米,被迫将五期别墅均价下调至8万-10万元/平米。而东部华侨城天麓一区别墅均价12万元/平米,二区和七区价格被迫下调至7万元/平米。
在高利润率难以保证的同时,资金压力也进一步显现,净负债率达到81.1%。而且,华侨城A负债结构与资产结构并不匹配。与开发周期长,占有资金多的资产相对,负债结构却以短期借款为主。短期借款占有息负债的93%,达到总资产的30%,一年内的到期负债达到总资产的32%。而货币资金仅占总资产的6.7%。意味着周转率低的资产随时面临着短期偿债压力,这样一来极易产生资金缺口。
自2007年起,华侨城A也陆续将一些“短平快”项目纳入其开发范围,想必是压力之下做出的现实选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