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各地的商贸流通业巨头纷纷抢滩惠州,带来先进的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加快了惠州市现代流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使我市商贸流通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两三年来,我市商贸流通业加快了从传统物流业到现代流通业的转变,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2005年增加11家外资商贸企业
为加快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我市出台了《关于扶持市区专业批发市场发展的优惠规定》、《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0年4月,人人乐超市在惠城区河南岸街道办事处开业,拉开了我市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的序幕。之后,丽日、万佳、百佳、时代、天虹、世纪联华、银基商贸城(惠东)、海雅、沃尔玛、吉之岛等大型商场超市及国美、苏宁等家电业巨头纷纷登陆惠州,开张营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市大型商场营业面积和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1万平方米和43万平方米。城市的美化和商贸设施的改善,为市民创造了一个便利、舒适的购物环境。
与此同时,大量的外资商贸企业成为我市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的生力军。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外资商贸企业从不到10家发展到20多家,仅2005年就增加了11家,投资总额达1.6亿元人民币。
全市有各类商业网点7万个
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2亿元,是2002年的1.8倍;五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7%。特别是从2004年起,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开始大幅攀升,当年增长17.1%,增幅跃居全省各市之首,并持续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2005年增长18%,2006年增长18.2%,高出2002年7.4个百分点,增速位居珠三角各城市第3位。目前,全市各种不同类型的商业网点从3.4万多个增长到7万多个,是2002年的2.1倍。
无论从大型商场和专业市场的数量上看,还是从商圈的地域分布及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上看,都可以看到我市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的飞跃。我市现代流通业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高潮吸引了更多的商家逐鹿惠州、竞相发展,使我市消费市场“火”而不“爆”、旺而不乱、竞争有序。
麦地和演达等商圈日益成熟
为把我市打造成珠三角东部区域性商贸中心,我市于2005年实施的《惠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5年-2020年)》,着力构筑了“四线三圈二带一心”的大商业格局,以增强惠州商贸经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目前,市区以万佳、天虹、数码街、新一佳等商场超市为代表的麦地商圈日益成熟;以沃尔玛、世纪联华、泰安居、美高国际装饰城、汽车大市场等为代表的演达商圈日渐成形,并沿惠南大道向南延伸;以金泽、义乌小商品批发城、国际电子城等为代表的江北新型商圈初具雏形,并以惠州大道为轴线延伸发展。
随着我市众多大项目相继投入建设或建成投产,依托数码、石化、男装、女鞋等优势产业,以及全市生产制造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物流市场充分发育,加快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中海壳牌南海石化等一大批大项目的建设和投产,为我市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独特优势和历史新机遇。
规划建设十大物流园区
“十一五”期间,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市经贸局已向市政府建议规划建设“十大物流园区与批发市场”,并正在拟定我市商贸流通龙头企业认定办法、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线三圈二带一心”商业格局
我市要着力构筑“四线三圈二带一心”的大商业格局,即:依托“惠澳”、“惠州”和“仲恺”等城市快速干道,建设四条城市商业服务带;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特色,构建惠城、惠阳-大亚湾、陈江-惠环三个商业圈;利用穿越市区的东江、西枝江和大亚湾海岸线两条自然生态景观,打造滨水休闲商业服务带;以新型业态为主导,以大型综合商场为支撑,在市区打造市级商业中心。
培育商贸流通领域经济增长点
商贸流通业是我市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努力在商贸流通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具体地说,我们要“抓住三个重点、发挥好四个作用”。“抓住三个重点”就是以提高制造业配套服务能力为重点,在发展现代物流业上求突破;以推进流通业现代化为重点,在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企业上求突破;以培育城市特色为重点,在创建特色街区上求突破。“发挥好四个作用”就是发挥好商贸流通重大项目的拉动作用、优惠政策的扶持作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宏观引导作用和民营商贸企业的主力军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市有30多个每个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商贸流通项目相继建成并投产,涵盖港口物流、大型产业基地、综合物流园区和世界500强商贸企业等项目,项目辐射农产品、石化、电子、五金、建材、汽车、鞋、灯具等领域。经初步估算,这些项目可在“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销售额1000多亿元,成为拉动我市商贸流通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