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购物当作娱乐,选择质量好且新鲜的商品,一有条件就会购买那些有品牌的产品,很少对零售商店产生忠诚感,与时下热议的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中的其他三国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具有上述特征。
如果那些瞄准大众市场的零售商想在中国开拓市场,他们不妨看看这份来自麦肯锡的报告。上述关于中国消费者如何消费的结论就来自于此。
麦肯锡坚信,比起那些侧重消费者购买什么和购买动机的报告来说,这份阐述了消费者如何购买信息的报告,将帮助零售商拓展潜力达到1.3万亿美元的中国大众零售市场。
麦肯锡在大量的调研和与零售商访谈的基础上发现,大量的零售商不是依然处在亏损状态,就是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麦肯锡大中华区董事张之杰对此表示遗憾,在他看来,零售商之所以在这个充满机会的市场上出现失利情况,原因就在于零售商虽然知道中国消费者为什么购物和购买什么,但是并不十分了解他们购物的方式,造成了销售业态同消费者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
41%的中国受访者把购物当作是他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平均每周用于购物的时间是9.8小时,金砖四国为7.2小时,而在美国,这个时间仅为3.6小时。
虽然消费者用于购物的时间不短,但他们却很难形成对任何一个单独门店的忠诚度。仅有50%的中国消费者是特定门店的忠实顾客,而金砖四国的平均比例为59%。
此外,尽管中国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但是,认为他们总是有意购买最便宜产品的传统观念并不正确,因为质量和新鲜程度也是他们重要的购买因素。52%的中国消费者认为低价往往意味着劣质,而美国仅有16%的消费者有这样的观念。
调查也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对于品牌产品的好感,即使无力购买品牌产品,60%的中国消费者仍然希望在门店中看到他们。对零售商很重要的发现是,69%的消费者表示如果经济允许,他们愿意购买更多的品牌产品;此外,43%的消费者表示会冲动购物,在店内销售人员的介绍下,将购买计划外不同品牌的产品,或购买更多产品。
针对这些特点,麦肯锡大中华区副董事谢长安建议说,洞悉消费者如何购物,对于零售商的好处在于,他们能够以此为基础调整其业务模式,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真正将中国零售业的增长潜力转化为实际利润。
事实上,不少零售商在中国已经出现失败案例,他们选址错误、规模过大、库存过高、供应链臃肿,这些错误的门店业态无法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切实需求,导致了零售商获利低,很难成功。
张之杰建议那些试图在中国取得成功的零售商,要做到以下几点,选择合适的门店业态,提供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通过店内促销活动刺激消费,增加店内商品陈列的密度,并理顺供应链降低固定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