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海口美兰将新增3座商业综合体,海口人民逛街又有新去处啦!
这些新项目具体在哪儿、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一起往下看看……
01
江东新区,两座新商业地标正拔地而起
据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消息,位于北师大附小北侧(JDZH-04-C01地块)的江东商城项目,目前已取得施工许可证并正式启动建设。
该项目总投资大概2亿元,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由美兰区灵山镇电白南村民小组、电白一村民小组与海南欣鹏辉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开发。

江东商城效果图
根据规划,江东商城将建设1栋商业综合体和1栋商务酒店,容积率2.0,限高24米、建筑密度不超45%,绿地率超20%,目标是打造一个集购物、住宿、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商业中心。
还有一个是位于博学路的江东博学里项目一期,原来叫高校广场项目一期,预计将于2026年1月就能竣工。

江东博学里项目一期效果图
该项目由桂林洋控股公司开发,旁边就是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占地11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一栋4层的商业楼。建成后将以超市、旅馆、文娱、餐饮等业态为主,打造集多元功能于一体的高校商业综合体。
02
海甸岛,“浪潮里”提前封顶
再看海甸岛这边,位于海甸岛一东路的“浪潮里”商业综合体提前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开始进行内部装修和招商运营。
项目紧挨着西溪里商业街,占地大概11亩,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规划地上5层、地下2层商业建筑,由晋星实业开发,旭辉建管操盘运营。


海甸岛“浪潮里”项目效果图
03
新布局,恰逢其时
仔细看来,这批新商业体的落子其实挺有讲究。近年来,海口城市发展持续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拓展,商业版图也随之不断完善。西有远大购物中心成功验证西海岸商业潜力、南有龙湖天街和吾悦广场等大型商业体撑起消费活力。

东边的江东新区,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发展片区,产业正加速集聚,教育、医疗等配套也在不断完善,未来将有大批产业人才和居民迁入。此次开工的江东商城精准填补了这片新兴区域的商业空白,未来有望成为服务新区人口的消费核心。
而桂林洋大学城旁边的江东博学里,虽然面积不大,但依托庞大的师生群体,人流也有稳定保障。更关键的是,目前江东片区内暂无其他商业体竞争,这两家项目各有定位、互不干扰,前景可观。
不过,海甸岛的“浪潮里”处境略有不同。项目与东坡老码头、华彩海口湾广场相隔不远,建成后难免会形成一定的竞争态势。但据说“浪潮里”打算用差异化突围——瞄准“轻氧新主场”定位,依托滨水景观打造沉浸式“生活方式聚场”,专攻年轻消费群体。实效如何,静待等开业后见真章。
04
老城区商场,该如何破局?
一边是新区商业的蓬勃兴起,另一边,老城区的不少商场却日渐冷清——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像望海国际,90年代的海南第一百货公司,是当年海口规模数一数二的单体百货商场,风光无限。如今商场里的海底捞搬去了日月广场,蛙小侠、原味主张等餐饮店也陆续撤离。现在除了一楼还有点零星人流,二楼以上大多空荡荡的,“旺铺招租”的牌子随处可见。
宜欣城的境遇同样艰难,不仅留不住海底捞,连西西弗书店、无印良品、H&M等曾经热门店铺也都陆续闭店……
还有试图走差异化路线的国潮城,开业时凭借古风建筑、汉服体验等特色热闹过一阵。但才一年多时间,商家就一个接着一个撤走,如今空有“国潮”其表。不知道它们还能坚持多久……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细想之下,或许有这几点原因:
首先,大家消费习惯早已改变。现在电商平台发展成熟,大家早就习惯了线上购物,买衣服、囤美妆、选日用品,手机点几下就送货上门。原本属于线下商场的核心客流,被大量分流,这对传统商场来说无疑是最直接的冲击。
其次,老城区商业密度过高。几公里范围内商场扎堆,客流被反复分割。加上友谊阳光城、龙湖天街和日月广场这三家大体量商场挤压——友谊常年火爆、龙湖稳扎稳打、日月虽常被吐槽,但凭借48万平方米的超大面积和12星座的分散布局,总体客流量依然可观。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小型商场想要分一杯羹,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商场同质化。大多商场布局套路相似,业态重复,开业靠促销撑热度,热度退去后既无特色活动,也无精细化运营管理,购物体验上不去,最终难逃“开业—热闹—冷清—空置”的循环。
面对这些难题,老城区这些个日渐冷清的商场该如何转型呢?
既然拼规模拼不过,不如换个思路,做点“不一样”的。比如,能否围绕“情绪价值”做文章?
近年来兴起的情绪消费,如解压馆(拳击宣泄屋、ASMR疗愈舱等)、沉浸式剧场、互动艺术展等新兴业态,在一二线城市还挺火的,但在海口各大商场里好像还没有这类沉浸式体验消费,这会不会是一个突破口?你们怎么看?
最后想问,大家最近常逛的是哪家商场?觉得哪家还有潜力,哪家又已经悄然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