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股太平洋百货(下称“太百”),是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染指中国大陆市场较早的投资之一,这笔投资已经成功套现。
近日,本报获悉,凯雷2001年从台湾太平洋建设(2506.TW)手中以4300万美元买入的太平洋中国控股公司(下称“太中控”)40%股权,已于一年前以68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
远东集团中国事业部开发总监陈廷孟2月9日向本报独家透露,此40%股权的买家也是一个国际性的投资公司,是受远东集团所托购买。此前远东集团本想自己购买,但限于台湾地区法律,只好寻找一家合作伙伴完成收购。
太中控是太百在大陆地区的投资方,成功回购此部分股权,意味着远东集团实现了对于太百的一统江山。此前,远东集团从原东家太平洋建设集团(下称“太设集团”)收购了太百60%的控制权。
而凯雷也在5年后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分手费”,加上历年来的分红,投资回报较为可观。
不平等条约
分手的原因,看起来是有着“总统班底”的凯雷投资,惹恼了它的合作伙伴。“我们之所以和凯雷分手,主要是双方在投资发展方面的配合不够好,当初的合资合同中有太多的不平等条约。”陈廷孟透露。
陈认为,在太中控中,凯雷是只拥有40%股权的小股东,应该是只获取投资收益的参股方,但是凯雷享有的实际权利几乎与持有60%股权的大股东对等,太中控所有对外行使的合约,都要经过凯雷同意,包括公司的投资项目。
如此股权与权利倒挂的现象,应该与当初老东家太设集团陷入资金危机有关,太设集团为了获得资金而放弃诸多权利。
太设集团是台湾章民强家族的企业,由于在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失利导致母公司的债务危机,加上太百执行长章启正(章民强的三儿子)患病,章民强不得不割肉求生。太设集团旗下的百货业务是相对业绩优良的板块,主要有三大块:台湾太平洋百货(pacific)、台湾太平洋崇光百货(太平洋SOGO)、太中控公司(在维尔京群岛注册,控股上海、重庆、成都、北京盈科等8家店)。
章民强先是在2001年时将太中控40%股权卖给了凯雷,但是依然未能解决危机,继而于第二年将剩余股份卖给了同在台湾的远东集团。由此,本无往来的远东集团与凯雷开始扯上了关系。
虽然凯雷不直接参与大陆太百的经营管理,但是由于在对外投资中的思维与远东集团的差异很大,使得远东集团感到深受束缚。由于这种思路的差异,自2002年之后4年里,太平洋百货在内地的开店数几无增长,只比以前多了2家。
由此,远东集团决定要不惜代价把凯雷持有的股权买过来。
2月12日,凯雷一位新闻发言人证实了凯雷已于一年前退出太百的事实。
“双品牌”运作
远东集团旗下拥有“太平洋百货”(SOGO)、“远东百货”以及“爱买”量贩超市,共有42家门店。
收购太设所持太百股权后,远东集团正式进入大陆零售市场。如今,在其大陆市场布局中,太平洋百货仍然只有10家,但是多出了2家独资经营的远东百货门店。
远东集团中国区百货事业部运营长李光荣接受本报专访时说,远东集团已经完全掌控太百大陆业务的发展,股权争端已经解决;远东集团将按照自己的思路,在大陆地区以“远东百货”与“太平洋百货”进行双品牌运作。
目前,远东百货已经在天津、重庆各开出一家,单店规模比太平洋百货要大,定位于全客层的百货商店。而太平洋百货则定位在都市时尚型百货,主要目标顾客群为都市年轻女性。
虽然李光荣表示将远东百货引入大陆只是满足不同城市不同定位的需要,但是在与凯雷分手前开出的远东百货重庆店与天津店,不排除是逼迫凯雷退出的手笔,因为远东集团同样可以在大陆运用远东百货这个品牌进行独资经营,从事实上甩掉凯雷。
陈廷孟告诉本报,太平洋百货今后将偏向于到内地二、三线城市发展,远东百货将在内地大城市继续开出,公司也有在上海开出远东百货的规划。虽然远东集团百货板块中大陆业务的营业额还没有台湾地区的营业额高,但是大陆市场的增长潜力比台湾地区广阔的多。因此今后的经营重心将逐渐西移大陆,集团对大陆百货市场寄予厚望。
李光荣说,远东集团的开店策略是稳步推进,每年只在大陆开出1到2家店。在上海,太平洋百货计划花费8000万元对最早开出的徐汇店进行装修重塑,提升档次。事实上,这笔资金可以够太平洋百货开出两家新店,但远东集团还是把这笔资金花在提升现有业务上。
李光荣最近也在忙着交接工作,春节后他将调回台北负责台湾地区的百货运营工作,此前负责台湾地区百货业务的汪郭鼎松将到上海接替李光荣的运营长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