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借此,来谈一谈岛内的商业优势,以及岛内商业的那些挑战
岛内的商业现状
岛内其实是不缺商场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岛内已然形成了数个商圈,如中山路商圈、SM商圈、火车站商圈、五缘湾商圈、会展商圈等
虽然近些年来,岛外的商圈也有崛起之势,但论客流量、品牌丰富度,岛内的商业仍然还是一骑绝尘
可以说居住在厦门,如果想要最全面的商业便利,岛内仍然还是最佳的选择
岛内商业的优势在哪?
像学校这类配套,我们可以看到像集美亭北、翔安石厝、环东银城智谷等新城,都可以通过名校建立校区,迅速补足教育短板,获得市场的认可
但商业,是需要时间积淀的。它需要的时间更漫长,也更考验人口和经济,很难短时间就迎头追上
岛内由于先发的优势以及城市中心的定位,已经是成片发展的状态。在数十年的积累下,岛内各个板块的住宅区填满了人口,人口密度是全市之最,而且这些住宅板块又彼此连接,互相补充,便利度的加强,也吸引了更多有消费实力的群体居住,形成了良性循环,让商业有了滋生的土壤,让商业升级有了基础和条件,从底商到社区商业、再到大商业,逐步升级,不断积累,形成了今天的优势:
来源@一鹭展翅

厦门现状地铁线路图
更需要的,是提质!
岛内商业的现状,是不缺“量”。而岛外商业的现状,是增量补短板。这种差异,使得岛外一旦开一个大型商场,就可以让区域价值腾飞,得到市场的青睐
但对岛内来说,如今仅开一个新的商场,是不够的,因为它最需要的,是质量。这些年岛内新开的商场也不少,但能够真正提升城市能级的,却屈指可数
因为岛内从来就不缺商场,也到处是商场,所以对于消费者眼花缭乱的选择,只有拿出足够的差异化,才具备吸引力
硬件要“硬”
岛内商场虽然多,但是硬件好的不多。数一数这些年岛内硬件好的商场,差不多就万象城、K11、宝龙一城、海上世界、湾悦城这些
现存大部分商场,硬件已经落后,甚至都不如岛外新开的商场了,这也是为什么岛内客群到岛外如集美新城的商场去,能有耳目一新感觉的原因
形态要“新”
如今的人们,对于盒子式的商业综合体,早已见怪不怪,逛多了难免觉得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对于商业体来说,仅仅是复制一个盒子,未必能够再多么打动人心,也许今天的市场,更需要的是业态上的不同,就像如今的住宅一样,不断创新,做出差异化:
预计9.26开业的京东Mall
商圈要“大”
我们认为,厦门的商业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厦门的商圈还是缺了点规模效应。纵观国内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他们的知名商圈,其中的商业之间往往形成了互补,多个商业串联在一起,互相协同,成为了极强的吸引极
厦门其实还是很需要一个在硬件、业态体验和规模上都全面更新的商圈,如果未来能够在那些交通枢纽位置打造出来,那才能是能够代表厦门,与其他强城市比肩的资本
谁说商场,要稳赚不赔?
我们在和一些读者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听到有读者表达诸如此类的观点:商场已经有了,没必要再开了,再开就过剩了
但我们不这样认为。就像如今的住宅市场,开发商都卷到了极致,拿出了看家本领,打磨出了极致的产品,无非就是市场低迷,好东西才能吸引人,东西不好,该赔就得赔
那么难道商场就一定要稳赚不赔吗?没有人规定如此。拥抱竞争,才能进步。商场多了,商管和商家自然会自发竞争,在市场的调节下优胜劣汰,最终得益的,还是每一个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