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城市商情 >>详细内容  
成都商业的流变 
   2023-8-22   感性城市SCity 

成都已然成为线下商业的必争之地。


说这话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但凡是个有想法的品牌,在成长在上升期的品牌,成都都是优先度极高的城市。是的,一定要在这里开店,再不济也要做快闪做活动,把市场和影响力铺到这里。


当然不只是品牌,成都也早就是各路商业平台的主战场。不管是港资外企、基金、央企国企平台公司、还有各种民企和创业的小商业团队,所有背景的商业体系都在成都拥有自己的代表作,而且没有谁可以一直一枝独秀,大家永远是此起彼伏,充分竞争的状态。


成都也堪称中国线下商业的场景实验室和固定考察站。别的城市不敢玩,玩不动的新定位新场景,在成都却早已轻车熟路,拿到了市场结果。所谓公园商业、非标商业,潮流商业和主理人商业,其他城市还在摸索思考的同时,在成都却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存在,成为真实的呈现而非停留在PPT上。


虽然成都商业的百花齐放,绝大多数是因为成都商业竞争激烈的“卷”所导致的结果。是的,成都是全世界人均商业面积最大的城市,做商业不玩点新花样出来,都不会有人多看你一眼,死的不明不白。但不得不说,这种激烈竞争,导致大家常常为了生存而创新,也反推着成都的商业走向了各种场景和客群的细分,推动到内容和精神消费的维度。并且做透做到底,不光是看得见的装饰还是看不见的运营,都在不停的有新事物出来。


而当这些新商业内容足够多的时候,它就形成了一种潮流。带来新的需求和市场,去影响投资决策的同时也在引领着大众消费的方向,创造出新的线下商业方法论。


从2010-2015年成都商业进入购物中心时代,从2016-2020年太古里到“环太古里”现象,再到2021-2023年的现在,成都的商业生态发生了许多新的流变。



COSMO成都


①成都商业项目的深度细分


这个特征,几乎发生在成都所有的线下商业形式里,不管是商圈商场,还是具体的餐饮零售。


受制于整个成都人群商业面积的饱和,对于几乎所有商场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周边的客群和客流不够用。的确,光消化掉现有商场都不够,更别谈近年来新出现的商业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和周边项目正对对决争客流,相互内卷你死我活,还不如跳出区域限制,跳出什么5km10km的客群围栏,转而做市区里的目的地,去专注于吸引某一种消费场景,和某一类客群需求,并且做深做透,做到其他项目难以超越的状态。


简单说,就像零售商业里的“主题专业卖场”,让品牌和客人都更加直接的找到对方。


在成都,有几个新项目都做到了这一点,都打破了原有所在区域和商圈的局限,吸引了大量特定属性的客群,游客,也同样对周边居民产生吸引力。


首先是COSMO成都。在传统商业定位的眼光里,这个项目几乎占尽了所有的劣势,从负分起步。简单说,就是“老商圈、旧物业、小体量、小商管”。商圈老化严重,盐市口红照壁是个早就老化的商圈,几乎和年轻人没有半分钱关系;物业老化,需要从传统的商业裙楼里去重新更新组织;小体量,品牌数有限,也意味着场内的体验消费的量也很有限,无法和大体量商场相提并论;同样,早期商管团队也没有什么资源优势。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COSMO不只是选择年轻潮流的方向作为突破,更是在这个大定位下进行深挖,将“本土潮流”作为主要定位,将成都、广州、福州、武汉等数个城市的新潮流品牌作为主力进行突破,构建出作为“本土潮流目的地”的定位方向,反而去拒绝传统品牌,将这种主题做透做全从而迎来了自己的突破,让老化的盐市口商圈重新成为年轻一代的据点。


同样的逻辑也出现在成都交子商圈的华商金融中心。交子商圈作为金融城的商业核心,遗留下的问题就是在于几个项目之间的定位过于相似,包括in99、悠方和仁和新城、大魔方、花园城等,不仅仅都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中产家庭+写字楼客群,并且在体验、品牌和业态组合上,都过于相似,且还没有办法连成一片。


这种环境下,留给华商金融中心的空间也非常小。交子商圈整体的商务属性浓厚,周边中产家庭的居住也已成现实,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新的客群,场内“精致中式”的场景也被固定,这个时候该怎么办?是硬去招传统零售品牌,和这些项目,甚至和SKP去正面对抗,还是自己走条新路出来?


还好,华商让自己成为了整个交子商圈的“高端餐饮配套”,集中了大量的高端商务餐饮,异国主题餐饮和日常通勤餐饮,一方面没有浪费已经呈现的装饰风格,同样也补足了商圈的潜在需求:商务宴请和精致休闲餐饮的诉求,在维持高客单,吸引商圈外客群的同时,也将这一部分优质客群筛选出来,为未来的商业调改留足好的客群基础。


除此以外,成都还有几个新项目值得期待。包括高新文化中心的CyPARK观介,太古里东,东顺城南街的L‘EST,以及麓湖水城的CPI,尽管这些项目都身处在更大的商圈之中,但从定位逻辑而言,他们都在依托着高度细分场景的定位,抽离出一部分特定的客群,做一件“补足商圈,又跳出商圈”的定位逻辑,成为城市的新目的地。


可以预想到的是,这种定位策略将成为未来城市商业的主流定位方式。


从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客群需求满足,转而依托垂直细分的定位方向,从“丰富全面走向垂直场景”,从“满足需求走向创造心智”,只要达到方便,定位做透,无需和别让抢客流,喜欢你的客人和品牌,自然会跟随着这种路径而来。


成都 BM & FG


②潮流,成为成都商业主线


如果说在两三年前,潮流业态,品牌,内容对于成都商业来说看上去像“配菜和点缀”;那么到今天,潮流主题已然成为了商业最需要去认真思考,并且可以作为主流商业定位,成为主力店,成为一座商业项目的价值核心。


并且,也是被市场结果验证过的方向。


一个月以前,BASEMENT FG在成都晶融汇曾经的蓉巷子里,创造了春熙路商圈新的客流热点和消费现象;而就在过去的几天里,入驻东郊记忆的BRANDY MELVILLE(简称BM)创造了单日进店人数近5万人次,单日营业额过200的业绩;当然,更不用说COSMO某些品牌让人意料之外的市场反馈,而再往后看,值得期待的还有祠堂街的ENG&MISBHV、等等几个不能透露的品牌入场。


事实上,潮流商业在成都可不是异军突起,在几年前就埋下了伏笔。在万科天荟呈现之前,在附近万科社区底商1807的快闪店上,开幕当天就排队排了几百米,当时大多数同行还没有反映过来这意味着什么,甚至都不理解、还看不上这些品牌;而后,藏在天荟背街的几个名不见经传的潮牌店,在几年之后反而成为了这个项目,乃至于整个东郊记忆-万科天荟-龙湖滨江天街最有人气的地方,成为整个商圈的封面,同时支撑着三个项目的客流,也带来东郊记忆数年以后的复兴,不得不让人感叹商业变化之快。


同样,潮流品牌成就了早先的晶融汇,REGULAR源野,以及今年的COSMO,铁像寺水街二期,麓湖海浪公园等等,每个项目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从公园的、水边的、街头的...来构建潮流的现场,展现出潮流商业的无数种面貌。包括本土潮流、国际潮牌、各种集合店买手店生活方式杂货店等等...但始终都有一个趋势,那就是从单一的零售空间,开始走向更加复合和多元的潮流文化表达,做生活方式,做街头的文化集群。


这些品牌也不止满足于做零售,而是开始主动做内容,相互联名加持,并且破圈,和餐饮咖啡、和各种社群市集IP,和街道公共空间主动的进行串联,尤其是本土潮流品牌最为活跃;而这些崭新的潮流品牌老板们,并没有传统品牌的太多的过场和“鄙视链”,只要是好玩的内容,大家都愿意联起手合伙来做,不管有没有甲方支持,他们都照样能在街上玩起来。


并且这些品牌在对于和商业体的合作上也愈加深入,前置,早已不只是单纯甲乙方招商关系,而是希望能够在项目早期共创,从商业的产品设计阶段开始介入,让这个项目从呈现就表达出空间和场所气质。是的,COSMO的INNERCO就是这么来的,从业主到品牌方、设计方都是“内伙子”,都是一帮热爱潮流的人。


成都是当代中国年轻人的一种精神故乡。而这种包容与多元的城市状态,恰恰是满足街头潮流文化的最好的容器,不管是通过嘻哈和电音的,通过亚文化的,还是来自国内国外,各种设计师、主理人和艺术家在这里的创作和表达,它都注定了这座城市内生的潮流基因。


你穿着JK,她穿着复古,ta们穿着暗黑风军旅风,还有几个小伙伴穿着CITYBOY,大家走在成都的街道上都会觉得很正常,不会说什么,每个年轻人在这里都可以成为自己,去想去的地方,穿想穿的衣服,这其实就是成都潮流消费的原始动力。



③城市更新,和北上品牌的融入街道。


成都不需要CityWalk,成都人人都是“Gai娃儿”,逛街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成都如今的城市发展基调是“中优”,就是回归主城区,也就意味着城市更新成为主要基调。


而从城市商业角度的城市更新,在成都也已经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最早万科主导下的猛追湾、华西坝等项目开始初步尝试活化街道,巷子里对于玉林东路的社区空间再造,再到REGULAR源野对于大源中央公园的商业更新,其实每一个项目,都在一步一步解决不同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不只对于城市公共空间,更是再重新让城市发现这些街道,让传统的成都烟火气变成新老共融,成为年轻人和游客,以及独立的主理人品牌能够共同融合的场景。


是的,老街道老建筑需要被“点亮”,被活化,只是在商业场景上处处对标上海东京曼谷的成都,需要一些更加高水准的商业更新手法,在优化公共空间,引入懂街道的品牌,以及整体商业运营水准上,达成共同利益。而不是简单重新“穿衣戴帽”,刷一遍墙招一遍商就完事儿,街道上各种非标的城市空间,其实都有机会成为独属于这里的,商业和生活的场景。


在这个过程里,新的品牌商户,已然是主力的更新内容。受益于成都的开店气氛,本地的年轻主理人依然在前赴后继的创造品牌,尽管这可能会是个喜忧参半的过程;而外地独立品牌,尤其是北上品牌也一直在成都街头寻找空间,在成都找到类似梧桐区&巨富长的逻辑,在开店的同时也要去做Branding,做品牌的自我表达;同样需要既有街头感,又有高级感的街道空间,这其实一直都是成都城市更新的空缺,源野填补了一部分,成为上海品牌离开成都太古里的唯一选择,但依然远远不够。


为了补足这个定位,在今年明年,又是若干个更新项目将呈现在成都的老城与新区。包括祠堂街艺术社区,太古里附近的L’EST,麓山麓镇和麓湖CPI,这些项目在定位之初就不断的将在地性、自然感和可持续作为自身特质融合进项目里,对品牌也更多是一种“买手心态”,不只是为了填满,也不只是去找最好的,而是要找最合适的,这也是当下做商业更新的主要思路。


不过北上品牌来成都,从目前看来还是会遇到各种水土不服的问题。尽管在表面得展陈场景上,成都商业表达看起来水准不差,甚至因为成本低还能做的更好一些,但问题在于,受制于产业结构现状,成都市场能接受的客单价始终很难提升,而不少上海品牌所定位的客群:中高收入的经理人在成都要不是不存在就是数量小,而有这个消费实力的客人看不懂这些品牌,相互的理解是不对称的。


成都能提供足够的年轻打卡人群,但提供不了稳定且大量的高认知+高消费的客群。


这一点尤其在外来餐饮品牌商表现更加明显。成都餐饮是个内卷极深的市场,如果在产品味道上没有独特优势,在场景内容上没有什么太独特的表达,反而客单还不低,这种外来餐饮在成都就是很危险的存在。




④成都,依然是最适合主理人成长的城市。


在中国线下商业最发达的几个城市里,成都开店成本是最低的,开店欲望也是最强的,客群的包容度也是最好的,游客量是最多的。当然,也依然是大多数年轻人最容易安家的城市,有恒产者有恒心,家在这就自然想在这做点事。


当这些要素都集中在成都时,你就知道这里是可以大量输出“主理人”or年轻小老板的地方。毕竟成都的职场环境的确恶劣了点,反而做小生意一直都是最好的选择,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说几年前的“环太古里”是成都主理人品牌的一个起点的话,那么到今天,这个势头比起当年来有增无减,更加多样。一个是哪些数年来只要存活下来的主理人品牌,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壁垒,无论是市场认知、供应链、还是团队和运营能力,即便是在不太乐观的市场环境里,这些品牌和人也一直都没停下自己的脚步,不是在开店,就是在做内容。


而越来越新的一代人,在传统的主流奋斗叙事越来越没出路的社会环境里,同样也走向了自我的世界,这条路,往往也会指向开店。先去找个租金低的地方,开一个从审美到内容,自己心里认可的店,把自己身边的小伙伴先带过来,然后再一步步的调整运营和产品,成长起来。


这几乎成为了成都主理人的标准路径,尽管市场会选择和筛掉一部分,但总会有品牌生存下来,走向其他城市。尽管再资本化规模化的路径上,成都品牌有太长的路要走,但至少再“小而有趣”的方面,每个人都很厉害。


而这些特质,恰恰是未来商业所最需要的。




对于直接的商业从业者来说,成都始终是一个让人矛盾的地方。


爱ta,是因为这些年的商业变化,的确为年轻一代的新商业人提供了各种机会;恨ta,是因为这座城市的底色依然是座规模巨大的二线城市,始终是有局限的。


相比其他城市,成都依然有的做,毕竟市场活力和规模在这,每年涌入的这么多青年人口,背后都是无数个商业机会等待着;但常常又会觉得没得做,市场已经卷到这个状态了,每一个方向和品类都少不了了内内外外的竞争,几乎能想到的大多数生意都已经被填的差不多,还有多少的缝隙为空间能留给后来者?


但无论怎样,成都的商业生态依然充满着变化和活力,这就是利好。


的确,有变化也总要比一潭死水要强出太多,只不过确实没有当年那么容易了,随便开个店就能挣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竞争水平越来越高,就注定着每个从业者都要保持敏锐,学会主动、专业,并且全能,才可能生存下来,这也将是成都的商业新常态。

 

>> 活动专题 更多 >>
赴日创新商业考察团拜会使馆经商处
12月5日至10日,以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工作委员会会长王永平为团长的中国商业地产业界代表团赴日考察创新商业,考察...
 · 上海纽约大学2024年REITs高级研修证书课程
 · 2023上半年全国商业地产行业形势分析会
 · 我会与华为合办“智慧商业创新发展研讨会”
 · 商业地产如何降本增效突破复苏困局
 · 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2022年会
 · 全国商业地产形势分析会举行
 · 中国(银川)创新商业发展论坛举行
 · 中国国际时装周"新时尚与新商业"论坛
 
>> 项目招商 更多 >>
 
 
运营管理:中商联盟(北京)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907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7000221 
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8号院三里屯SOHO办公B座1910室  电话:010-63940686  E-mail:msc51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