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成都商业项目的深度细分
这个特征,几乎发生在成都所有的线下商业形式里,不管是商圈商场,还是具体的餐饮零售。
受制于整个成都人群商业面积的饱和,对于几乎所有商场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周边的客群和客流不够用。的确,光消化掉现有商场都不够,更别谈近年来新出现的商业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和周边项目正对对决争客流,相互内卷你死我活,还不如跳出区域限制,跳出什么5km10km的客群围栏,转而做市区里的目的地,去专注于吸引某一种消费场景,和某一类客群需求,并且做深做透,做到其他项目难以超越的状态。
简单说,就像零售商业里的“主题专业卖场”,让品牌和客人都更加直接的找到对方。
在成都,有几个新项目都做到了这一点,都打破了原有所在区域和商圈的局限,吸引了大量特定属性的客群,游客,也同样对周边居民产生吸引力。
首先是COSMO成都。在传统商业定位的眼光里,这个项目几乎占尽了所有的劣势,从负分起步。简单说,就是“老商圈、旧物业、小体量、小商管”。商圈老化严重,盐市口红照壁是个早就老化的商圈,几乎和年轻人没有半分钱关系;物业老化,需要从传统的商业裙楼里去重新更新组织;小体量,品牌数有限,也意味着场内的体验消费的量也很有限,无法和大体量商场相提并论;同样,早期商管团队也没有什么资源优势。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COSMO不只是选择年轻潮流的方向作为突破,更是在这个大定位下进行深挖,将“本土潮流”作为主要定位,将成都、广州、福州、武汉等数个城市的新潮流品牌作为主力进行突破,构建出作为“本土潮流目的地”的定位方向,反而去拒绝传统品牌,将这种主题做透做全从而迎来了自己的突破,让老化的盐市口商圈重新成为年轻一代的据点。
同样的逻辑也出现在成都交子商圈的华商金融中心。交子商圈作为金融城的商业核心,遗留下的问题就是在于几个项目之间的定位过于相似,包括in99、悠方和仁和新城、大魔方、花园城等,不仅仅都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中产家庭+写字楼客群,并且在体验、品牌和业态组合上,都过于相似,且还没有办法连成一片。
这种环境下,留给华商金融中心的空间也非常小。交子商圈整体的商务属性浓厚,周边中产家庭的居住也已成现实,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新的客群,场内“精致中式”的场景也被固定,这个时候该怎么办?是硬去招传统零售品牌,和这些项目,甚至和SKP去正面对抗,还是自己走条新路出来?
还好,华商让自己成为了整个交子商圈的“高端餐饮配套”,集中了大量的高端商务餐饮,异国主题餐饮和日常通勤餐饮,一方面没有浪费已经呈现的装饰风格,同样也补足了商圈的潜在需求:商务宴请和精致休闲餐饮的诉求,在维持高客单,吸引商圈外客群的同时,也将这一部分优质客群筛选出来,为未来的商业调改留足好的客群基础。
除此以外,成都还有几个新项目值得期待。包括高新文化中心的CyPARK观介,太古里东,东顺城南街的L‘EST,以及麓湖水城的CPI,尽管这些项目都身处在更大的商圈之中,但从定位逻辑而言,他们都在依托着高度细分场景的定位,抽离出一部分特定的客群,做一件“补足商圈,又跳出商圈”的定位逻辑,成为城市的新目的地。
可以预想到的是,这种定位策略将成为未来城市商业的主流定位方式。
从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客群需求满足,转而依托垂直细分的定位方向,从“丰富全面走向垂直场景”,从“满足需求走向创造心智”,只要达到方便,定位做透,无需和别让抢客流,喜欢你的客人和品牌,自然会跟随着这种路径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