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的“跨界”已然是常态,不去“左右横跳”,就难以打破固有的岗位思维惯性。
比如,一些新的企划人,反而比招商更会招商。
的确,企划在许多时候,比招商更加接近品牌,这一点可不光是因为各种活动策展,能够有机会认识大量品牌,而在如今长期店越来越难招的情况之下,企划反而能通过市集和快闪的方式,和品牌建立更灵活轻松的合作,并且能了解到运营信息。
但更深层的一点是,企划在工作界面上,常常与品牌一样是能直接“TO C”,可以直接对客,也因此容易在商管平台内部有更多的客户思维,并且也在主动、原创的输出内容;而这就给企划人和品牌相似的立场,大家常常出现在类似的活动上,也更能有共同话题,玩在一起取得信任,招商也自然水到渠成。
尤其是对更年轻,更会玩的品牌来说,更是如此。
一些新招商人,比品牌还理解品牌。
或许是常年被品牌无情拒绝,常年研究新品牌,游逛各种场子磨练出的本领,如今的新招商人,比品牌本身更品牌。
的确,如今如果想和品牌“聊到一起”,那要解决的问题可不只是说把自己变成一个“品牌通讯录”,光加些老板微信,认识一些BD真没什么用,不理你的照样不理你,不来还是不来。
但若能在商业认知上和品牌处在一个段位,对品牌的理解甚至超过品牌自己,对供应链、对市场和客群的判断、对实体店落地的各种环节,对异地开店等等能成为一个实战专家的话,那招商行为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维度:对项目来说,更能理解项目和品牌之间契合的运营逻辑,能更知道谁会来,谁更可能来,能招到的最好的品牌是什么;而对于品牌来说,更是一种“专业信任”,为品牌做好测算,找好团队,甚至找到投资...最终让开店这件事成为老板点点头就能搞定的事,无情的增加招商概率。
是的,招商人的终极状态,就是能站在品牌端也能让这个行为合理化,甚至自己亲身去实践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