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小城市如何抵御寒冬,实现产业崛起? |
2022-7-6 华高莱斯 |
从整体上看,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产业优势在迅速加大,中小城市无论增速还是质量,都在被其甩开。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主要国家均寄望于新一轮科技革命来推动自身生产率增长,遥不可测的长期产业科技创新时代就此来临。而创新时代带给中小城市的,正是一个更冷、更长的产业寒冬——技术扩散驱动全球竞争红海加剧,国内中小城市产业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创新聚集强化超级城市黑洞,国内中小城市产业活力相对不足成为常态。大城市往往能够产生超能级的创意,成为创新时代的产业活力枢纽。在这种趋势下,中小城市的产业还将面临地区超级城市不断增强的高压。大批没有真正产生创富产业的中小城市,势必无法阻挡自身人口向机会城市的持续流失,其所面临的未来只会是消亡!绝大部分没有大港、大矿的中小城市,在面临更大挑战、无法构建全方位产业活力的创新时代危机里,必须依靠主动的定向努力,实现寒冬崛起。结合创新时代大趋势深入探究,国内中小城市产业的寒冬崛起之道即可总结为两大策略:策略一:细分市场、深度占有,聚焦优势培育中小城市超级产业细分市场、深度占有,就是说中小城市无论如何都要拥有至少一个战略性、专业化的超级产业,从而在特定目标市场上形成优势技术壁垒,从而最大化吃透行业红利。拥有学研机构等智力资源的中小城市,可以面向新兴产业中的细分领域,通过构建产业生态推动科技创新的破壁和扩散,率先开拓“战略蓝海”。在创新时代,智力源头孕育着无尽的可能,任何一次偶然都有希望创造新的超级产业,中小城市应给予战略上的重点扶持与关注。引入合作大学或新型研发机构,往往成为先进中小城市保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如苏州就大力引入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冷泉港实验室等。在人才和技术都不是主要问题的情况下,中小城市要重点把握和挖掘这种源头机会,通过完善科学中介、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孵化平台,尤其是资源共享等服务环节,快速搭建开创性细分产业的生态体系,催生真正技术前沿、利基市场巨大的超级产业。如丹麦小城欧登塞,就是通过搭建系统化生态系统,将南丹麦大学同样因偶然机会创造的“协作机器人”概念,快速转化成为可比肩波士顿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拥有内生或外来产业资源的中小城市,则需要靶向打造“产业公地”,推动特定产业整体发展,形成对某一领域深度占有的“产业地标”。如泰州根据医药行业痛点,聚力打造了覆盖医药研发、中试、生产、检测、销售全过程的2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吸引了包括全球顶尖的罗氏、武田等1000多家医药企业聚集。当非本地的外来企业占据龙头地位,中小城市产业公地的打造关键就在于实现“产业卸载”,即把外来的产业变成自己的产业,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如“德企之乡”太仓,除了率先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为德企乃至本土企业预备大量职业技能人才,还在大力推动本地民企与德企的融合发展,鼓励民企加强与德企的对接。同时,对本土企业引进海外人才和技术制定针对性补贴政策;在本地打造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园、中德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等公共产业平台……策略二:率先发力、使劲吆喝,统合力量重塑中小城市产业地貌 率先发力,就是要集中城市从政府到金融、到产业、到空间的所有力量,不仅包括率先发力某类前瞻产业、抢夺蓝海市场,更强调建立联系孔道、抢占核心都市创新资源。如衢州率先在国内杭州乃至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均设有经济飞地,飞地在核心城市是孵化器,要素到了衢州则会变为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借势借地借人才,衢州可以靠反向飞地链接大城市形成一条完整的“研发孵化-中试加速-产业化”科技创新链条。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实现了中小城市对核心城市产业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劲吆喝,则是中小城市要通过大力宣传展示,在细分市场中建立认知、争夺决定话语权。甚至,为了发声,整个城市都可以形成一种符号化、定制化的品牌。如江苏盱眙借助周边区域、尤其是南京人特别爱吃龙虾的市场需求,通过连续举办19年的龙虾节卖力吆喝,把自己一步步包装成为南京人、乃至全国闻名的“龙虾之都”。正如美国学者乔尔•科特金在《新地理》中所谈到,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高端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精明的地点消费者”。中小城市必须靠打造不同城市特色魅力,形成城市货架供其挑选。所以,在未来充分竞争时代,只要不能提供远超其它城市甚至大城市的高质量公共服务或独一无二的产业资源,中小城市就必须要以旅游搭台,来实现经济唱戏。总之,在创新时代的产业寒冬中,中小城市将面临比以往更为严酷的发展环境,要想摆脱被竞争“淘汰”的命运,就只能充分挖掘整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夯实制造业基础,以“细分市场、深度占有;率先发力、使劲吆喝”的产业越冬之道奋力一搏,去实现真正振兴、寒冬崛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