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费者,相信不少人都感受到了一个现象:如今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凡是稍具规模的商家或店铺,都在以“注册送好礼”等营销方式“撺掇”着消费者们办个会员。
在流量红利趋于见顶的今天,获取新用户的成本越来越贵,“私域流量”概念一度大行其道足以看出各个企业商家对客流与成本的焦虑。提升存量用户转化、挖掘用户的深度和长期价值是企业们缓解业绩增长焦虑的的方式之一。
而会员制看起来与私域流量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数字化环境下,会员能够便捷地直接触达;可反复利用;无需付费。有些模式下,会员还需向商家额外支付一笔费用。此外,Costco,山姆,亚马逊等公司成功的会员制实践也给了不少企业推进会员模式的动力。
1
会员制大佬山姆,为了会员权益,“认卡不认人”!
最近,一位博主在山姆做职业体验的视频在网上的热度持续上升,视频记录了博主体验山姆查卡员和快手打包员时,遇到多位非会员不理解“办卡才能购物”导致的争执画面,网友们也是“各抒己见”,山姆严格查卡到底是更好的维护了会员们的利益,还是过于严苛,不近人情?
山姆会员店为什么拒绝流量也要实施查卡这一举措?
山姆会员店查卡的背后,其实是保障会员的权益。会员卡是一张特殊的身份证,是一道门槛,门槛的存在,注定要有人在里面,有人在外面。
其次,在保障了会员最基本“有没有”的问题后,山姆会过渡到“好不好”的层面上。
有网友调侃,进了山姆会员店,不免费吃饱算是白来了,因为山姆有非常多的试吃。但如果涌进了一大批非会员,那是不是意味着有些付费会员可能吃不上?
再比如,类似1499茅台这种爆款,永远是供不应求的,如果有很多非会员进来抢购,自然会抢占原本属于会员的名额。
所以,山姆会员店的查卡,是对会员服务体验的维护。
2
会员制的“全球化渗透”
会员制以美国为滥觞,近年来跻身最流行的消费者关系模式之列,成了国内外巨头争相采用的战术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Costco为代表的企业掀起了一股会员制浪潮,并使之成为美国市场的一大“标配”;当下,这一趋势也开始席卷国内,随着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成熟,付费会员模式不断普及。
从平价精选超市Costco、电商零售平台Amazon再到在线视频巨头Netflix,美国各领域的头部玩家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会员制的道路。
其中,Costco的会员制更被奉为神一般的经典案例,其采取“精品+平价+会员”模式常被外界称道、效法,一则其以自营+第三方整合的方式持续丰富会员权益,二则借由精选品类与SKU等服务打造极高的会员性价比,以极低的货品毛利率形成强大的会员吸引力,使得只占总收入2.2%的会员费,却能为之创造70%的营业利润。
3
数字化时代会员再激千层浪
会员模式存在已久,但在数字化时代,为什么能再度激起千层浪?专家曾指出,会员经济会越来越蓬勃,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今天获取新用户前所未有地难,与其花大钱去获取新用户,不如深耕老用户;
二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让公司更容易根据用户行为模式来提供定制服务。亚马逊的Prime会员就是一个利用数据分析深挖用户行为模式并提供相应服务的例子。
亚马逊起初的政策是“满99元免运费”,但客户每次购物产生的物流配送费用不会因为购物频次高而产生折扣。
在观察到有很多用户会把需要的商品积累到一定量再集中购买以节省配送费时,亚马逊于2005年推出Prime会员体系,即购买会员后,可享受免费送货服务。
之后,Prime会员体系里又增加了免费电子书、流媒体、无限云存储等服务,使得Prime的价值和吸引力越来越大。
2020年3月,亚马逊Prime会员数量增至1.18亿,再创纪录。科特勒中国区管理合伙人王赛认为Prime会员制就是亚马逊的增长基石。
他曾以亚马逊2017年的营收数据做了一个推算。当年亚马逊Prime会员破亿,会员费收入为97亿美元;Prime会员年消费额人均1300美元,而非会员人均为700美元,也就是说会员体系帮助亚马逊多获得600亿美元左右的营收。
Costco则是一家更为典型的靠会员费赚钱的公司。作为美国最大的会员制仓储量贩店,Costco以其将量大价廉且物美的商品只卖给会员著称。
对于Costco而言,会员制是它甄别目标客户,提高运营与服务效率的重要战略环节之一。
Costco将其目标服务对象定在了美国中产阶层家庭人群,目标客户的特点是收入高;时间成本高、希望一站式购齐所需物品;追求高品质生活,对商品质量和性价比都有较高要求。
当然,除了一些大的零售公司之外,会员制的商业模式,对很多中小企业也有可取之处。那就是对定位的精准把握,在选定的领域深耕到底,不被短期利益蒙蔽双眼,把路给走错了。
最重要的是,真正站在了用户的角度,对客户的每一分钱都认真,负责。
在一切都追求速度,追求增长的时代,这仍然是最珍贵的企业品质。
|